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学习心得:
16.11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心得:孔子认为进行道德修养,态度非常重要。具体说来,主动修德与被动进步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真正认识到了修德的重要性,发自内心地渴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因而行善修德非常自觉。后者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修德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可以分辨清楚,却不能自觉修德向善。另一种情况是,修德者并没有从思想高度认识到修德的重要意义,他之所以选择修德,是因为通过修德可以更容易获得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满足,比如获得官位,赢得尊重。比如在古代,“以德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仕途径,这导致了大量非自愿修德者的出现。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功利性目的,比如沽名钓誉,比如做官敛财。这种意义上的修德就是被动的,不是为修德而修德,虽然也确实做了行善修德的事,但其动机不纯,并不值得提倡。
在这里,孔子列举了两类不同的修德之道,这两种方法都旨在修德,并无优劣之分,但有境界高低之别。前一种方法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看见别人做好事、善事,生怕落后,也跟着抢着去做;而遇见别人作恶,就像惧怕烫手的滚水一样,躲得远远的。能做到这种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孔子对这种人的评价很一般,只是说“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言下之意,这种人德行很平常。之所以如此评价,孔子主要是从自觉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很多人在行善修德上缺乏自觉性,见有人做了,觉得是件好事,进而觉得自己也应该参与一下,仅此而已。
第二种方法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孔子提倡积极入世,只有在“邦无道”的时候才主张归隐。这里所说的隐居就是指在社会昏暗,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选择出世,但出世不是愤世嫉俗的表现,而是为了“求其志”。我们知道,出世就是“不求显达”,当然也无法“求显达”了,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修德”,这才是真正的自觉。“行义”就是做该做的事,不管这事是不是有人做,只要是合理的、符合道义的,就毫不犹豫地去做,这与上面所说的“见善而后行”相比,自觉性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行义”的目的是为了“达其道”,而不是其他功利性的目的。可惜的是,有如此自觉性的人并不多,因而孔子发出了“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的感叹。
孔子意在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告诉我们,行善修德重在自觉。不仅要自觉,还要去掉一切功利性目的,为修德而修德。
16.12 齐景公有马上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还在称颂他们。“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心得:本章说明对统治者的历史评价在于人民的口碑,这是一种先进的历史观。齐景公贵为君主,生前有马四千匹,权势豪富煊赫一时,而死后却寂寞非常,民无称戴。伯夷、叔齐生前采薇而食,死后却以其精神流荡人间。可见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其外在的财富,而在于其内在的品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