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18, 2007
我一直好奇,究竟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和中国文化?
我去过的地方,似乎伦敦的中国城最大,其他上了规模的有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和荷兰的鹿特丹与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城虽然不大,只有一条主街,但却是我见到的唯一一处建有寺庙的中国城。刚来伦敦进到中国城是有陌生的感觉的,虽然这里有比其他地方更多的华人面孔,更多的红颜色,挂着灯笼,到处是中国餐馆,可就是怪怪的,跟进了戏园子似的。据说英国的媒体也在批判说伦敦中国城并没有反映出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的形象,这话我同意,但英国人究竟又对真实的中国了解有多少呢?反过来说,中国人有没有做一些努力去呈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中国城形象?或者说,其实目前的中国城也许就是在伦敦的最真实的中国城,因为被替换掉了背景的中国城异化成这样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我来自德国的好友Anita在伦敦学摄影,我们的相识并非偶然,因为同住一幢公寓里。开始时我连她名字也记不住的,却先是记住了这个人,谁都不会忽视她,她笑起来整幢楼都颤抖,爽朗而肆无忌惮。她笑声的响亮尤其在STRUAN HOUSE,这个房东是修女的公寓楼里更被放大。而我是小心羞涩的中国人,尤其刚到伦敦,对身边的一切都很没有安全感。
后来渐渐知道Anita的身世,她母亲出生在德国北部水边的一个城市Bremen,父亲却是非洲尼日利亚黑人,母亲18岁就嫁给了父亲,随父亲一路颠颇到非洲,后又辗转回到德国。Anita说她父亲非常聪明,我见过她双亲的照片,她有一位看起来开明豁达的母亲。今年26岁的Anita曾在美国读书,在首饰设计公司实习过,在餐馆打过工,喜欢画画,自己动手做过包包,她原本的专业是社会学,心里头不太满足,如今选择了在伦敦就读社会学与摄影结合的课程。这个女孩,遗传了非洲人的热烈和激情,德国人的理性与敏锐,和她相处,不由会常被她的激情感染,为她看事物不浮于表面深入探索本质而讶异。
一次吃早餐,我们聊到一些琐事,我说中国有一句俗语“墙内开花墙外香”,她瞪大了眼睛,说这话很有意思,因为几乎可以闻到花香了,又说道,德国有类似的话,叫“别人家院子里的草更绿”。当我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时,她眼瞪得更大了,“Very good, very good.”表情若有所思,这令我反思自己的文化,很多时候中国人是从完整的情境,通过最普遍的自然之物去表达深刻的意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