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家长问我说: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性教育的尺度啊?如果点到为止啊?怎么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又不说的太多。我相信很多都很关注如何把握儿童性教育的尺度。但今天,我先不回答如何把握尺度的技巧,我反而要和大家聊聊尺度这个词。
其实,我特别不喜欢尺度这个词。大家可以想想,当你教孩子数学的时候,你会想到尺度这个词嘛?不会的。你更关注的是怎么讲孩子能听懂,怎么帮助孩子更容易的理解这个知识对不对。但是为什么一谈论到性教育,我们就会纠结于尺度呢?其实性教育按理说也应该思考的是怎么讲孩子才能听懂啊。
大家不要觉得说好像家长关注尺度和关注怎么讲是差不多的概念哈。其实差很多。如果是纠结于尺度的家长,更多的是纠结我讲还是不讲。但是关心怎么讲的家长其实更关注的是我怎么讲孩子能更容易理解。
一个是做还是不做,一个是怎么做能做的更好。所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另外尺度也是一个可以反映出我们性态度的词。当我们看待性教育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不是还是停留在讲多了对孩子不好的消极态度层面上?我们是不是还认为性是一个危险的,可怕的事情。
所以,尺度的问题还是我们家长的性态度有问题。与其你考虑尺度,你倒不如考虑我如何说孩子能听懂。
究竟几岁的孩子我可以跟他讲什么,我不可以跟他讲什么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很多很多教育领域,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问出一个关于年龄的问题,不仅仅是性教育。在大家的认知中都会觉得肯定要考虑年龄啊。否则怎么教孩子呢?只有知道了几岁的孩子可以知道什么,几岁的孩子不可以知道什么。家长教起来不就更有效率了吗?乍一想好像这是一个合乎情理的事情。但是今天呢,我就要和大家仔细思考思考是否真的合乎情理。
现代全球的教育模式大多起源于120多年前的德国。为了更高效率的培养出更加听话,更擅长作战的军人,于是德国就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中就规定了孩子从7岁到14岁这个阶段分别需要去学习的知识。
这样的教育模式给美国的一批教育学者发现以后,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们也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大致的认知划分了不同的年级然后学不同的知识。一个班里所有的孩子都像今天这样45分钟一节课,一节课的学一个章节。这样教育模式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只要有几个老师就可以高效率的培养出大量的拥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工人。没错因为当时是20世纪的工业革命,所以当时的经济需要大量的拥有一定知识背景的技术工人。
纵观全球的教育模式,包括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你会发现它的教育方式也是受到了这种模式的影响。比如学校为了快速培养大批量的知识分子,提高学校的教育效率。于是乎就会按照年龄作为一个标准,什么年龄入学,什么年龄读几年级,然后几年级学什么知识。小学学语文、数学。初中学科学,高中学化学、物理。大学就学微积分。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一个老师快速的培养一个班级30-40个孩子。孩子呢也可以快速的学习,提高他的学习效率。因为这样的年龄划分符合了大多数孩子的情况,所以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背后忽视了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可能特别聪明,花了比别人少的时间就学完了这一年的知识。但是他必须要等到下一年才能学习下一个阶段的知识。有的孩子可能比别人学的慢一些,学完这些知识需要2年的时间。然而他只能随大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于是,他越来越跟不上。
那现在21世纪的社会现状其实已经和20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相比改变了很多。但是,我们现在主流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12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家长不是学校老师,我们面对的不是三四十个其他人的孩子,而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符合他发展特点的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把我们的孩子往那个平均水平的标准纲要上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会有一个青春期发育的平均年龄假设12岁,但是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发育会比同龄人晚2年,有的孩子发育会比同龄人早2年。其实都是正常的,并不是说不符合平均水平的就是不正常的。
再举一个例子,月经这个知识大家都知道一般是在女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告诉她对吧。但是假设,我们的孩子只有7岁,在厕所垃圾桶里面,她看到了妈妈用过的带血的卫生巾。那么我们是按照年龄标准跟她说:等你到青春期了,我再告诉你。还是说既然孩子问了,我就告诉她。她能理解到哪里我就告诉她到哪里。显然听过我之前课的家长都知道第二种方式是更加适合的。
我相信不仅仅是性教育,任何的教育领域都是如此。我们更应该思考孩子个性化的需求和成长。性教育会有一个大致的年龄参考,但是肯定不是绝对的。性教育没有标准的年龄,只要孩子感兴趣了,好奇了,或者我们觉得孩子应该知道了。那么我们都可以教孩子。只要我们教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只要孩子能听懂能理解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