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淑敏老师的《食商》一文中看到“食商教育”这个词,觉得很新鲜,也很震撼。毕淑敏老师说,拥有高食商,是现代人的必备生存技能之一。我意识到“食商教育”是一种很重要的、很超前的教育理念,它能帮助我们养成一种很健康、很时尚、又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
一
“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芬兰、日本等国家非常重视“食商教育”。英国和日本的学校专门开设烹饪课,英国十四岁的中学生至少要学会20道菜肴,日本三年级的小朋友就要学习设计食谱,要能准备一次早餐给家人吃。”
为什么要专门开设烹饪课?有必要专门开设烹饪课吗?那么小的孩子学做菜的意义何在?
以我们身边的孩子为例,他们只需好好学习,考出高分,考取好学校,在老师、家长、社会眼中那就是好孩子。不用说动手做菜,孩子的吃喝拉撒家长都恨不能全权包办。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孩子不知道感恩家人的辛苦付出,只知抱怨一日三餐单调乏味;不知珍惜食材的来之不易,随意浪费却一点儿也不心疼;不会思辨地认识食物与自然的关系;也无法真正吸收食物给人的营养;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恶习;日后长大成人,有了家庭后,也不知主动承担家务……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我想英国、日本等国家开设烹饪课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习烹饪,就要先识食材、选食材,而任何一种食材均来自大自然,识、选食材是亲近、认识大自然的过程,对大自然认识愈多感恩之心愈烈敬畏之心愈强。
其次,接受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建立人与食物的健康联结。
再者,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家庭观,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人情感,担当起对家庭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随着孩子们对某项具体劳动逐步产生感情,他们的道德面貌也会随之改善,兴趣和爱好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对自己的才能也会越来越有信心。”烹饪也是一劳动,学习烹饪,益处颇多。
二
快餐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肥胖,口味变重已不知食物原味,进食时间过短缺乏仪式感,高温油炸的制作方式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在意大利,最核心的食物教育理念是对抗快餐文化,他们的做法无疑是很明智的。
保证食品的安全本应是最基本的底线,但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等时至今日都令人心有余悸。德国要求3岁以下儿童食用的产品必须天然,而我们不仅对人工添加剂习以为常,还防不设防被喝毒奶粉。从“所有母婴产品只允许在药店出售”可以看出他们的药店把关严格,质检过硬,而我们的药店私自开辟“小黑屋”,已然沦为生活日用品超市。可喜的是今年国家加大监督力度,这些“小黑屋”的身影已逐渐消失。
“法国的学校课堂上有专人教小学生怎么运用各种感官来品尝食物。从小了解食物的真正原形原味,孩子们边吃边体会,写下他们的想法,思考自己究竟把什么食物吃下肚。”郑重地认识食物,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有利于长大后掌控自己的饮食。
“ 在芬兰,选择食材要更多使用未加工的食物,烹调方式也不提倡用大火快炒或高温油炸。”芬兰的做法,让我想到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怎么现在的食物吃啥不是啥味?首先与滥用农药,大棚种植有关。其次,与食材被过度烹饪加工有关。再次,与人们天长日久形成的重口味有关。我觉得与日益挑剔的心理也有关。“凸显鲜蔬本身的味道”,“记住食物的真正原味”,不仅让我们的饮食习惯更健康,也引领着人们的精神回归本真,饮食至简应该成为生活的时尚。
“非洲在各校园或小区开辟共同菜谱,让当地居民重新种植并烹饪消失的原生作物”,自然而然想到了今年三月份赴上海学习的情况。三林、 北真等学校开辟“空中花园”“菌类培育实验室”,孩子们种植各种花草和蔬菜,养殖兔子、乌龟等小动物,令人感叹,寸土寸金的上海能给孩子们提供这样一方天地,真是了不起。但很可惜,我们只在校方准备的PPT中见到了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照片。
三
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冲斥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老年人似乎更热衷保健产品。动辄万儿八千的买一只保健床,装一台饮水机,保健食品更是常年不断。但日常饮食未必放在心上,冰箱不是用来保鲜的,而是放置剩菜剩饭的,剩菜剩饭热热顶一顿,烂掉的瓜果切掉继续吃,吃饭只是为了填补肚子,哪讲究什么荤素搭配?在物质贫乏的过去,这是节俭;现在,那叫本末倒置,犯糊涂。
“人身上所有的细胞都是由吃下去的食物组成的。人是什么?就像一堵墙,墙结不结实取决于每块砖的质量,如果砖都是豆腐渣做的,这墙能抗震吗?只有把每块砖都变成优劣产品,我们才可能御敌于国门外。”
年轻人由于工作的原因,自己的午餐交给工作单位,孩子的午餐交给家里的老人,吃什么身不由己。但烹饪食材的人最终也要将食材吃进自己的肚子。所以,“做个厨娘,要对食材负责”。
“我们要奋起保卫自己的食物健康,保卫自己的身体健康。”吃入口中的食物不健康,什么保健产品也保不了我们的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