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你也许有这样的感受:谁提出的问题,谁去解决;不管谁说的话,都会传到上司的耳朵里;不管说什么,都没有人听你的。
当你成熟之后,再看职场,就会发现:有些话,到了嘴边,但是没有说出来;有些事情,分明可以提建议,但你忍住了;被人误解了,也不会去解释。
其实,沉默是一种选择,也是智慧和修养。换一种角度说,沉默还是最有力量的回击,用“无声”来示强。
不难发现,单位上,真正聪明的人,多半是沉默寡言的人。
02
第一,自己的学识,不要高谈阔论。
有这样两句俗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单位上,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把工作梳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他的工作效率很低,遇到的难题特别多;老员工,也许是初中毕业,但是他工作很麻利,也不会走弯路。
《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父子为了赚大钱,和一群商人去大海里采集宝物。
一路上,儿子背诵着航海的技巧,遇到漩涡如何脱困,遇到礁石如何避开。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也得到了很多点赞。
半路上,船师生病了,这对父子被大家推荐出来,充当了临时的“航海员”。儿子在背诵原理,父亲在掌舵,但是他们失败了,船要么偏航,要么在漩涡里转圈。
不管你读了多少书,对多少专业很了解,都不要说出来,因为你没有实践经验。
聪明的人,走进一个新单位,一定会默不作声,多看别人做什么。要开口说话,也是请教问题,而不是谈大道理。
03
第二,单位的是非,不要议论纷纷。
常常会遇到一些同事,围坐在一起,说单位里的八卦。
这个办公室里的人,业绩很差,被批评了;那个办公室的人,在谈恋爱,还不敢公开。类似的消息,一波接一波,大家都很感兴趣。
事实上,所有的是非,只要你说出来了,就会落在自己身上,困住自己。
三国时,孔融是一个大才子,对事情看得通透,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他得到了曹操的赏识。
孔融恃才自傲,多次和曹操唱反调。
曹操安排大臣郗虑去收集孔融的罪证,并顶格处罚。
郗虑和孔融一直有隔阂,因此孔融的一言一行,都被郗虑当成了“话柄”,进行深度剖析。
比方说,孔融担任北海相的时候,天下很乱,他召集很多人,说了自立为王之类的话;在平民面前,说自己是“孔子在世”。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说”,所有的议论,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即便你很小心翼翼地说话,只是在小范围里聊天,也无法避免。
是是非非,自有定论,保持沉默,就对了。毕竟,你是单位上的人,也是某些事件的局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04
第三,自己的功劳,不值得炫耀。
看过这样两件事:居里夫人把奖牌拿出来,给晚辈当成玩具;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拿到了奖杯之后,放在卫生间里。
单位上,常常会有激励措施,一些出类拔萃的人,会得到表扬,并拿到奖金。当你得到表扬的时候,就证明你比身边的人更厉害。同时你要考虑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勾心斗角的情况,一直无法避免,就算你很正直,也无法确定,没有人和你争夺岗位和经济利益。
要明白一点,奖励措施是灵活多变的,奖励物资是流动的。你还没有退休,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失去奖励。
你越喜欢唱高调,越会成为众矢之的。保持沉默,把奖金放在口袋里,把奖杯收起来,才能融入群体,继续好好工作。如果你大度一些,可以把奖励分给身边的人,和他们共享。
“曲高和寡”,会让你得意一时半会,也会让你失意三年五载,需要舍去。
05
第四,上司的安排,无需任何的抱怨、指责。
《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祢衡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在刘表手下当差,很受器重。
所有要上报的文章,都要祢衡把关。
有一天,祢衡外出,刘表和众人商议后,写好了奏章。
祢衡回来后,看到奏章,认为太不严谨了,就撕毁了。刘表心中不悦,但仍旧相信祢衡,让他重新写奏章。
此后,祢衡肆无忌惮地评议刘表,还说了一些侮辱的话。
再后来,祢衡在黄祖手下当差,当着众人的面,说:“老头子。”黄祖一气之下,加害了祢衡。
有道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不管你多有本事,也是寄人篱下;即便你是一把手,也要服从老板的安排;如果你自己当老板,就要服务于客户,不能自立为王。
对上司提建议,无可厚非,但是要注意场合,要调整语气,不要把自己当成“上司”。如果上司要坚持做某件事,你就只能是服从,并且想办法促成这件事。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做事的方法不一样,你保持沉默,就是尊重对方,就是换位思考。
06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任何一个单位,都存在矛盾、暗斗、是非、虚伪等,如果你忍不住,直言不讳,反而会被对方讨厌,或者被同事孤立,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前程。
人啊,越聪明,越不要表现出来。
职场,就像一个水潭,言语就是水波,沉默就是深水。
喜欢说话,是随波逐流,沉默寡言,是静水流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