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出差去威海。由于路途遥远,为了路上解闷,我就从同事那里借了本书,是王晓磊先生写的《六神磊磊读唐诗》。
这本书写的真是不错,是透过唐诗写唐诗背后的故事。开篇一文写的是,现在读到的唐诗流传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今天能读到唐诗是多么的幸运。后面是依据时间顺序,讲述的一个个诗人生平经历,或与诗人有关的奇闻故事。
整本书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谈论唐诗,看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篇篇充满了新鲜感,故事个个扣人心弦,吸引着你不由自主的一篇接一篇的读下去。
我一上车就拿出来读上了,从上午10:35发车,到达威海下午7:30,一路上基本上座在凳子上,低着头,目不转睛的盯在书上,完全忘我的阅读着。一会对诗人遭受的不公平遭遇感到愤愤不平,一会为诗人的凄惨生活担忧,一会又被文章的词句逗的大笑。
内容先不说,在这里我只说一下,作者在文中的写作方法和使用的语言,看到后你就会感受到作者的风趣和语言功底了。
开场描述一位明朝官员——胡震亨,要辞官归田搜集整理唐诗去。书中这样描述:
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官袍,整齐叠好。这是一件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
外面有人喊:胡书记,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上任?” 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
从描述中可以看出,使用了现代官员的官职,描述明代的官员身份,让文章更加浅显易懂。
在介绍诗人的社会身份时,诙谐幽默。如说王勃是高级伴书童,杨炯为文员、县长,卢照邻是办事员、小儿麻痹症患者,骆宾王是反贼等等。
文中提到隋文帝杨坚立志扭转文学风气,用了“转作风、改文风”运动,来描述那场改革风暴,还说隋文帝为推进改革,采用“开大会、发文件、树典型”的策略,搞的轰轰烈烈。这些完全是现在官场的工作方法。
书中还大量使用了网络用语,特别接地气。有一则故事,让我笑一路:
在介绍山西龙门王家族长王通时,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他不喜欢诗,凡在他面前谈诗,轻则不理你,重则给你翻脸。
有一天,一个叫李百药的官员,写了一首好诗,想找王通看看,就惹出了一个段子:
李百药主动要了王通的网络账号,想找他聊天,谈谈诗歌。两人约好时间,就聊开了。
李百药:“王先生,你看看这首诗,我觉得真的有点意思。”
王通:“呵呵。”
李百药:“王先生,你觉得现在的诗歌真的需要改革吗?”
王通:“嘿嘿。”
眼看这天都被王通聊死了,李百药心有不甘,还想再聊五块钱的,却发现系统提示:信息发送失败,您聊天的对象已经把你拉黑了。
书中像这样的贴近现代生活的语句很多,为文章增加了风趣和幽默,让读者读起了不至于乏味,愿意读下去。
通过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很多诗背后的故事,而且还能学习到很多写作手法,尤其是如何使用现代贴近生活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我以前对唐诗谈不上特别喜欢,只是在课本上学过的几篇,至今尚能背几首而已。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与王晓磊先生一样,改变了对读唐诗认识,我们不尽要会读、会背诵唐诗,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唐诗,这就需要了解唐诗背后的故事。
按照王晓磊的说法,世上没有什么“非学不可的”人文学问,只不过是错过它们的程度不同而已。而唐诗,就是一种错过它的遗憾指数极高的东西。
所以,我要推荐大家抽出一定要时间读读唐诗,读读《六神磊磊读唐诗》,保证你会看到另一番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