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刘卫华,张欣武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17年12月第20次印刷。
这是最近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书,也是耗时最长的一本书。
读完本书最大的感慨不是刘亦婷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做了多少努力,而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对自己孩子教育的反思。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是普惠制,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毕业,整个阶段不再有任何竞赛考试,不再公布名次,不再公布分数,初衷是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就个人的上学经历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政策。在小学阶段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一次15校联考中,考了总分第六的成绩,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第一名也是你们班的,你们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她得第一,你没得第一?她是怎么学的?”上初中时,一次家长会后父亲说"你的物理只考了68分,在你们班还是高分,看样你们班物理都学得不好",那时父亲还不知道物理满分是70。如果中小学取消任何形式的比赛,任何考试不再公布分数,不再排名,想必所有孩子都能欢度上学时光,所有老师肩上的担子会轻很多。
但社会上林林总总的教辅机构的存在明显折射出家长对现行普惠教育的心态,实际上并不是非常认同。大家都在暗暗地为最后的战役做准备,丝毫不敢懈怠。
为人父母后,随着孩子渐渐到了入学的年龄,对教育的思考也更多了一些。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孩子大器晚成,有的孩子天赋异禀。用一刀切的模式来搞教育,只能造成早慧儿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犹如硬让让兔子和乌龟一起走路,用条条框框的制度来框住兔子,不准让兔子按照自己的实力来跑步。长此以往,天赋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和生物学“用进废退”效应,兔子会同化成乌龟,所以普惠制教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教育,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并践行了先进的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曾经在一本书里看到过关于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讲述,与孔子的教育理念非常契合。那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移民到美国以后,孩子在上学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自信。他说美国的教育是不唯成绩论,美国重视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动手能力,重视与人交往能力,学校里设置了明目繁多的奖项,例如:道德奖,助人为乐奖,动手能力奖,体育奖,各种球类奖,画画奖,唱歌奖,表演奖,学习奖,等等,基本上80%以上的学生都能得到奖。这样以来,大部分学生即使学习成绩不是最棒的,但是基本都有奖可拿,不会因为文化课成绩而自卑,会在各自感兴趣的方面做到最好。
不是崇洋媚外,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胸去看待国外事物,就像我们的先人,早在200年前就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国家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是高科技的较量,是生产能力的较量。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人员,也需要普通岗位的工作人员,人才资源配置的最佳效果是各尽所长。孩子是整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个家庭的未来,实施“因材施教”,无论对国家发展,还是对于个人发展都极其重要。
作为普通老百姓,吐槽解决不了体制问题,所能做的就是教好自家的娃。毕竟,父母是娃的起点,是娃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
回到《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这本书诚意很满,介绍了刘亦婷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以及各个阶段对应的教育方法,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很实用。看过这本书一个多月了,里面有几个案例,至今记忆犹新。一是上小学时,刘亦婷被分到了差班,在四年级以前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甚至还在做作业这件事情上不止一次撒过谎。二是,刘亦婷在初中时也处于叛逆期,听不进父母的话,不再把日记给父母看。三是,上初中时,刘亦婷就开始住校了,直到高中都住校,也就是脱离了父母天天耳提面命的教育,但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前列,直到最后被美国四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虽然一开始时不尽如人意,但无疑刘亦婷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最终是成功的,尽最大可能发挥了刘亦婷的潜能。
虽然99%的孩子最终都将走向平凡,但作为父母,都希望能够激发孩子最大的潜能,在现行体制内走得尽可能远。“教不严,师之惰”;“养不教,父之过”,在孩子的成长中,最了解孩子的是家长,无论学习还是生活,责任最大的无疑还是家长。除了在品行上的教育,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重中之重。
越来越能理解那些不停报辅导班的家长的焦虑,也越来越有压力,潜意识里也有焦虑。新的一年,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与有娃的朋友们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