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建议:
1. 别担心自己不是天才,天才并不一定比别人快乐,幸福的奥秘是比下有余
2. 挣点钱,但别急眼,挣钱能提升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会很快消散
3. “认真的变老”,创造一些“作品”
4. 别跟人家比美
5. 有信仰,无论是神、社会正义还是自然之美……
6. 帮助他人
7. 控制欲望
8. 维系一些好朋友
9. 找个另一半一起生活
10.接受自己的不足
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中总是强调一个概念——象与骑象人,对应于佛洛依德“三我”学说中的“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前者是纯粹欲望,对外在世界产生原始的生物性的反馈;后者是教化,是理智。前者追求短期,后者追求长期。我们的多维自我引发了一个现象:“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也就是说有些事情做过就后悔,但还是一直做。吃完甜点就觉得罪恶,说下一次一定不吃了,但是下一次还是忍不住大快朵颐。这就是典型的动态不一致。关于这一点,我正在读的几本书有更有意思的解读,先按下不表。
接着说昨天提到的比较。比较带来不满。但并不是所有的比较都会带来不满,或者说不同性质的比较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满。我们同时有内在财产(biens intrinsèques)和外在财产(biens extrinsèques)。前者包括我们的爱人、人生目标、假期等等;后者包括金钱、权势、社会成功等。在对于外在财产的比较中,我们比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书中记载了一个实验,给一群人说为了感谢你们参加实验,给你两种选择:给所有人50元,或者给你80元,但是给其他参与的人100元。经济人一定会选择拿80元,拿到就是赚到。但是我们总是很难接受别人再比我们多拿的20元。这就是比较中产生的不满效应。在博弈论中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游戏——囚徒困境。
有些人在当别人提及自己美丽的妻子(优秀的孩子)时,自己会感到心里不爽,暗自叹息自己的妻子(孩子)为什么不像别人的一样美丽(优秀)。那么注意了,可能这些原本应该属于内在财产的东西被错放在了外在财产里了,要及时纠正自己的思路——因为我们从道德人走向冷血的经济人。相反,如果说起身份地位、经济实力已经不再感到不足,那么恭喜你已经将外在财产内化为了内在财产。幸福与年龄呈现的是典型的U型曲线,实验证明人越老,对于外在财产的比较越是无感,生活也越来越能找回曾经的幸福。
上面的十条建议是一个可能挺有名的美国人提的。看起来很鸡汤,也很不起眼。但还是值得反复的读,记在心里。道理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条,差别就在于有些人笑了,有些人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