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12号,距离年度购物大戏双十一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早上却接到了朋友的一个电话,让我帮忙想一个销售方案。
朋友在某司负责策划和运营,公司则在几个大型购物中心里有卖场,主要营业范围在线下,线上业务倒也没有很火爆。
按理说线下卖场的运营,应该按季度甚至像双十一这样的活动应该提前更早就要规划了,现在才来问我,莫不是方案难产?
“其实年初就有规划了,老板一直说不急,几次提及都否掉了我们的案子,现在看到友商都开始暖场了,才催促我们赶快进行。”朋友如是说。
果不其然。我十分同情,然后婉言拒绝了。
并不是不愿意帮忙,而是不想趟这趟浑水。
其实不管是我还是他,终究还是会在deadline前拿出一个老板最终点头的案子,然后匆忙在双十一的时候上线,然后收获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然后发现很多可以进步的空间,然后老板拍拍肩“明年加油”,然后周而复始。
在我看来,人生最可惜的地方,是经历过后的感叹——我本可以!
我们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哪怕虽然我们都看到了客观事实青蛙一再错过时机而最终失去逃生机会,但对它而言也许是它在等待合适时机?
不管是什么事,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解决,只是解决的程度如何,收获的结果好与坏而已。
我们都有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我们都觉得自己可以拿捏好轻重缓急,我们也都有逆风翻盘力挽狂澜的勇气,但往往我们经历最多的过程是从想做好一件事到做成一件事再到做完一件事。
做好 → 做成 → 做完。
就如朋友这次的邀约帮忙而言,我拒绝的原因更多是因为不管现在能不能拿出如何激动人心的方案,到最后取得如何的结果,还是会在事后惋惜“其实能更好”。
如果要问为什么不做的更好?那为什么不及早开始?我们究竟是为了做这件事,完成这个任务,还是真的发自内心是要去做好它,留下一个以后想起来会有所感动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