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706840/f6f59e6883c6d4a7.jpg)
手机朋友圈有不少书画家,从微信群里看到2016年新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名单,我打开找到陕西的部分,看里面有没有我认识的人,果然有一位,就是郭荣章先生。
我不确认这位郭荣章先生是否就是原汉中博物馆馆长,担心是同名同姓的他人,但内心基本认定就是汉中的郭荣章先生,因为名字后面的括号里注明了“书法理论”,据我对陕西书法理论的一些了解,从事书法理论研究的人,在陕西不会有第二个郭荣章。果然,我百度搜索汉中书法网,首页最前面的新闻就是“我市文博专家郭荣章先生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这篇由张远智先生写的新闻是这样介绍郭老的:“郭荣章先生是安康汉滨人,文博、考古、历史学家、书法家。1957年毕业于原西安师院(即今陕西师范大学)……1975年起任汉中博物馆馆长,直至退休。郭荣章先生潜心于蜀道考察,建树颇多,在《考古与文物》、《文博》、《历史知识》、《历史地理》、《中国书法》、《书法报》和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书道联盟会报》等国内外研究期刊和国内知名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近百万字,其中,《汉〈石门颂〉新证》及《论褒斜道上的栈阁分布、形制及邮驿建筑设施》两文分别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陕南汉中与陇南成县汉魏至北朝摩崖石刻》一文,获全国隶书学术讨论文三等奖。出版了《石门摩崖石刻研究》、《石门汉魏十三品》、《汉三颂专辑》、《石门十三品撮要》、《石门石刻大全》、《石门汉魏十三品合集》等多种学术研究专著,受到国内外学界推重……”
虽然是一篇新闻稿,我觉得张远智先生这篇介绍非常全面,客观,可信,令人对郭老肃然起敬。
我与郭老先生虽未谋过面,但却有一点交往。记得20年前,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江汉清音》出版后,给外界推介的心思较浓,我把那本书大胆给一些不认识的外地人寄了不少,其中就有郭荣章先生。早前,关于石门十三品,我的深刻认知首先源自汉中作家王蓬先生的一篇文章。后来也知道了因为近水楼台,郭老研究石门十三品最为深刻、细致、全面。我看到一些介绍郭老的文章,后来还看过安康电视台采访郭老的人物专题,由此,2003年夏,我把书寄给汉中博物馆请转交郭老,同时还附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概是请教郭老地方文化研究及如何临石门颂。
大约半个月后,我收到了郭老的回信,是用一个巴掌大的小信封寄来的信,撕开信封,取出信来,是用三张小三十二开镇巴产的宣纸信笺写的,一手非常漂亮的行书字。郭老信是这样写的:“大作及赐函均已收到,对您执着地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精神及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十分敬佩……大函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比较深沉,非一言两语能够说清,好在你已是行家里手,怎能班门弄斧,在此谨述及个人点滴所得,祈请指点:一、关于如何做好陕南地方文化研究,愚以为至要者有两点,其一,文、史联袂,文与史本各有所专,但又各有所短,倘能相互取长补短,则可事半功倍,如虎生翼;其二,置身全国看陕南,避免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二、关于如何精临石门汉隶,这要请教书家,如刘炳森这类大家,这方面我是无能为力,不敢妄谈。日后有机会共同临习,相互切磋,也许能有所助益。”
郭老的这一封回信既让我感慨老一辈做真学问者的谦虚谨慎,又令我肃然起敬。郭老对我褒奖有加,说来惭愧,虽然我那时已参与主编地方文史资料,但深感自己收获不多。郭老的这封短信,对我不仅是鼓励,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并贯穿于自己后来的文字生活中,受益匪浅。
我以为,做地方学问是要像郭老那样耐得住寂寞的。以郭老经历,虽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也并非人人一定能出成就,在博物馆工作的人多得去了,但真正出研究成果的人有几人?没有热爱,没有持之以恒,没有一种与世俗保持一定距离的人生价值观,无论如何是难以有成就的。
虽身处小地方,视野却不能如井底之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张远智先生说:“郭荣章先生在书法研究聚焦于石门摩崖石刻,主要建树有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地对石门刻石进行了研究。二是在石门石刻的考释、正误方面建树颇多,对后来的研究者铺平了道路。三是致力于弘扬石门文化,创办《石门》杂志,多次举办蜀道及石门石刻学术讨论会,扩大了石门石刻及其书法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美誉度。”这是“置身全国看陕南,避免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的具体实践。
放眼全局,小处着手,纵深挖掘,始得正果。从前人的研究中培植起点,才会有新的收获。我很赞同张远智先生所言:“其实按照郭荣章先生作出的成绩,他早就达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标准,只是没有申报罢了。郭荣章先生并不像其他年轻人那样把加入中国书协作为奋斗目标,而只是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一枚果实。这正像郭荣章先生进行石门研究一样,他并不是为了什么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汉中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石门石刻和书法的衷情。”
的确,社会功利氛围的浓郁,阻碍了人的本真性格的展现和张扬。在一些人眼中,汉中石门摩崖石刻不过是一些刻在石头上的线条,冷冰冰的。然而,2000年前生活在汉水上游的先辈,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能够留存到现在的遗物今天还能看到多少?这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线条所组成的汉字,以及从中表现的思想和情绪,穿越时空,完美直达今天,有多少东西可以与之比美?郭老一生的研究几乎都放在石门摩崖石刻上,功莫大焉!
张远智先生说“郭老已至耄耋之年,唯愿他学术之树长青,健康长寿!”我也向郭老表达相同的祝愿和祝福。
(载《安康日报》20180508"汉江晨刊"4版头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