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么爱读小说,因为觉得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阅读,不似散文和其他,读上一段可以放下做别的,然后再读。小说则不然,情节太连贯,放下之后再读,还需要回顾一阵子(也许是记忆力不佳吧)。
家里也没少买小说,大多是被女儿读完了,因为她可以半天过一整天盯着书不放,而我不行。
居家办公,似乎多了一些自主支配的时间,所以翻出一些“旧书”读。说是旧书,其实不旧,特别是小说类的,有的甚至都未曾翻过几页。
蒋一谈的这三本短篇小说集就是这样被我翻找出来的。没想到,读起来还挺快,也许因为——短篇!
先读完了《赫本啊赫本》,挺简洁且有点刺痛内心的感觉。接着想读《栖》,然后《鲁迅的胡子》,这个顺序好像是逆着出版次序的。因为“鲁迅”那本我读过,最有印象的是《国旗》那篇,至今还能记起故事的轮廓,而后两本没怎么看。
附《赫本啊赫本》阅读小记:
1.《七个你》:一周七天里主人公我的生活状态,书写出在都市打拼的女性(白领?)的不易与无奈。
2.《马克·吕布与吴冠中先生》:说实在话,没大读懂。不明白为什么她在他说出他喜欢吴冠中之后就确定他俩没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后来又发来了电子邮件叙说马克与吴之间的纠葛,又不明白她为啥因为这个时间转而喜欢马克。
3.《中国鲤》:借由中国鲤在美国的遭遇,来暗指在美华人可能遭遇的境遇,读起来不免心惊——需要的时候千般好,不我需要的时候赶尽杀绝……
4.《说服》:两个生物学实验室的工作者(博士)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及感情的无奈。
5.《刀宴》:由西湖边的茶会到“苗刀”的展览宴会,最后不聚而散,传说中的宝刀也“烟消云散”。实在隐喻阳刚之气的散失?说不好。
6.《金鱼的旅行》:即将移民国外的父子俩回老家的一段经历,儿子随行带着两条金鱼。最后,一条死了,另一条跑了。外面的——世界很大,什么也挡不住“出走”的脚步,即使前途未卜。是这个意思?
7.《芭比娃娃》:这是此集子里最悲伤的故事。哥哥是煤矿工人,死了,老板赔偿20万,不准声张。从乡下来的弟弟到南方遇到人给他介绍“成人保健品”生意,于是回来问嫂子借了10万开店。侄女上小学四年级一直记得爸爸答应她给买芭比娃娃,结果和同样北京务工子弟的同学发现了店里的产品,像极了芭比娃娃……大年三十,几个善良又艰辛人遭遇欺侮,弟弟被打“严重脑震荡”,嫂子只好打算回家乡,照顾可能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这个故事里还有遭劫匪致死的夏利和开理发店的一对残疾人夫妻,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读完,内心一片悲凉,隐痛。
8.《赫本啊赫本》:爸爸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的英雄,右腿小腿炸断来家之后,有一捆神秘的东西被发现,是印有赫本各种照片的外国杂志。父亲要我翻译一下,我认真地记录着杂志上关于赫本生平的介绍,讲给他听。母亲认为赫本是破坏他俩感情的人,把杂志和我的本子都烧成灰烬并离婚,而我因为这个经历爱上了并成为服装设计师。当父亲患上癌症之后,父女俩通过信件坦陈心声,女儿才得知父亲的初恋及在战场上的遭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