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泉》是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3年10月19日),字小修、一字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兄长袁宗道、袁宏道称“三袁”。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六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其在文风上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写得较清新。
此诗作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冬。当时作者连年科场失意,又痛失长兄袁宗道。一次到玉泉山中暂游,希望借泉声月色天籁的妙境,消解心中的烦忧苦闷,因而有此诗。
此诗描绘了山间夜晚的山泉美景,表现了山的寂静和生机。整首诗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写。这幅幽静的山泉夜景,在诗人笔下充满了活力,一石一水,生气勃勃,情趣盎然。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却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觉。
“山白鸟忽鸣”,月儿东升,清辉漫洒,山间被笼罩上一片素洁的银白,入巢的鸟忽被惊醒,忍不住惊叫起来。开篇一句无一“夜”字,却又处处围绕“夜”来写,“山白”的“白”字指夜月的银辉,“鸟忽鸣”正是受夜月的惊扰而致。诗人化用了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意趣入诗。鸟的鸣叫打破了夜晚山谷的静寂,更反衬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寂静,正因大自然万籁俱寂,鸟的叫声才传得很远很远。首句,描绘了一幅月白风清、山谷沉寂、偶间惊鸟鸣叫的山中月夜图。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
第一句是眼见耳闻所得,第二句则是从诗人的感觉下笔。“石冷霜欲结”,石头冰冷得快要使霜凝结起来了,这是其一;月华泻地,投光石上,仿佛石上结霜,愈增其凉意,这是其二。这句诗,暗暗托出一位坐在冷石上,以清闲的情思谛视夜山冷泉的诗人形象。他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幽邃宜人处,领略大自然的恩赐。
第二句写月下山白、鸟鸣、石凉、霜冷的景色,紧扣一个“夜”字、三四句则重在写月下溪泉的高雅韵致,“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流泉喷珠溅玉飞花,在晴空朗日下,明晰可辨,自有一种风韵美,但是,这种美过于平直了。在月光下,它和月辉融为一色,轻柔如透明白纱似的月华,把大自然中的万物置于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之中,若明若暗,似隐似现,迷迷离离,别有一种朦胧美。“流泉”在月光笼罩下,变得是那样的静谧,它被月色溶化到那永恒的美里。“化为一溪雪”,就是这种美的具体展现。“雪”字绘出“得月光”的流泉仿佛一条铺地的雪练,并非夜月清泉不流,而是月光如水,和流泉跳动的浪花融为一体,令人看不真切,“化”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把跃动的生命力转化为凝固的生命力,跳动者呈现出静谧状态,凝固者则呈现出流动状态。诗人把月华、流泉相融的情境含蓄地表现出来,展示出山水的清丽、月泉风景的迷人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