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莲西去一年期,
草木春秋焕新机。
祖母慈悲育后人,
歌声劝善积福地。
吃斋念佛心向佛,
积德行善证菩提。
闻则信受微妙法,
愿解如来真实义。
背景
我的祖母林玉兰,于2023年1月,以九十四岁之高龄,安详辞世,乘莲西归。她的一生,虽然未曾识得文字,也未曾拥有过世间的荣华富贵,更未曾缔造过轰轰烈烈的伟业,但她的存在,却如同一道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的世界。
祖母,那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以双手养育了六个子女,用无尽的爱心和耐心,为我们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她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她虽然目不识丁,但她的智慧却深藏在那些日常的话语和行动中。她以正直善良的品格,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她的吃斋念佛,是对生活的敬畏,对世界的慈悲,也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
她常常唱起那悠扬的雷州歌,歌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后代的期望。那歌声,如同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她广修福田,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的善举,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慈悲。
祖母的离去,让我们感到无尽的悲痛,但她的精神和品质,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解读
这是一首纪念我的祖母一周年忌日的诗歌,诗中充满了对我的祖母的怀念和敬仰。
首联“乘莲西去一年期,草木春秋焕新机”,开篇即点明主题,祖母已经去世一年,而大自然的草木在春秋的轮回中依然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里的对比既体现了生命的无常,也展现了大自然的永恒。
颔联“祖母慈悲育后人,歌声劝善积福地”,这两句诗深情地描述了祖母的慈悲与善良。她不仅慈祥地养育了后代,更以歌声传达善念,为子孙后代积累了福报。
颈联“吃斋念佛心向佛,积德行善证菩提”,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祖母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行为。她坚持吃斋念佛,心向佛道,同时也积极行善积德,努力证得菩提。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祖母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她的道德风范。祖母虽目不识丁,但她拥有佛祖所说的“闻则信受”的智慧,常念阿弥陀佛,广度众生。
尾联“闻则信受微妙法,愿解如来真实义”,最后两句诗表达了祖母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深入理解。她听闻佛法便深信不疑,并希望能够理解如来佛祖的真实教义。这不仅是对祖母的赞美,也体现了佛教信仰的深刻内涵。“闻则信受”是很多佛经记载的佛在每次说经后都希望弟子们能闻则信受,“微妙法”是武则天的《开经偈》中对佛法的褒扬。“愿解如来真实义”更是直接从武则天的《开经偈》中引申而来,属于典故。
整首诗以深情的笔触纪念了祖母,展现了她的慈悲、善良和对佛的信仰。同时,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也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
其实,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对祖母的深情缅怀之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它透过对祖母的怀念,向读者展示了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
首先,从生命与自然的对比中,我们能看到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祖母虽然离世一年,但草木春秋依旧,生机盎然。这告诉我们,生命如同草木的一季,短暂而美丽,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活出真我。
其次,通过描绘祖母的慈悲、善良和宗教信仰,诗人传达了人性的光辉。祖母用歌声劝善,吃斋念佛,行善积德,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她内心的纯净和高尚。这也是诗人对人性本善的肯定,鼓励我们在生活中秉持善良,传递正能量。
再者,祖母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深入理解,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博大精深。佛教教导我们要以慈悲为怀,行善积德,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越。这也是诗人想要传达的深层意义,即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在于精神的成长和内心的平静。
最后,这首诗还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怀念祖母,诗人思考了生命的真谛,即生命虽然短暂,但只要我们保持善良、信仰,就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祖母的深情缅怀,更是对生命、自然、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一次深刻思考和探讨。它鼓励我们在短暂的生命中,保持善良、吃斋念佛证菩提,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但愿这首诗对您有所启发,祝大家六时吉祥,平安喜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