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一个正处在“酝酿期”的孩子,要求他们“出酒香”,是有些过分

对一个正处在“酝酿期”的孩子,要求他们“出酒香”,是有些过分

作者: 勤行学堂一一张致滑 | 来源:发表于2018-01-05 12:30 被阅读0次

          究实而论,唯儿童“须要”如此的“老实读”“大量读”。也唯有儿童“能够”如此的“老实读”“大量读”。更要声明的是,如果在儿童期,如此“老实读”“大量读”了,那就够了,一辈子都用不完了,不必再那样读了。

    现在,如果有青少年乃至于成人,他生理和心理,都已经进入“理解”的年龄了,已经开始须要“面对自己的生命”,须要“驾御自己的心猿意马”,须要“启德”“悟道”表现其“人格”以“成人”了,才警觉自己的“底子”不足,也学此法去“老实读”“大量读”,这都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动作,都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不得已。这时,诸“忧世人士”“善心人士”当然会有要不要“理解”,要不要“御心”的考虑,而一向为人真诚的弘毅先生,也要担忧那“经典”中的“道”是否可以真正被“实践”出来了。

    我以为:对一个正处在“酝酿期”的孩子,要求他们“出酒香”,是有些过分的。若时常去掀盖看望看望,恐怕酒酿不成,都成酸醋了。

    谁也不能保证只是这样“老实”的“死读经”的孩子,将来的“语文的理解程度”会不会比较好,甚至能否“豁然开朗”,更不能保证这样“老实”的“死背书”的孩子会不会成圣成贤。我认为“读经”只是打个底,可能是比较好的底而已。孩子的生命还很长,他的命运是很神秘的,我想,我只能给他一些“底子”,期待着他的自我发展,因为我不能“做尽一切”。

    要求“理解”,要求“学以致用”,都是无条件的对的,这样主张的人,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谁也不能和他辩。要求读经的人都“中规中矩”,谁能说不好?但这个时候就向他讲解治国平天下之道,一些“日常琐事”,都要注意起来,实在是很烦难的,而且对整体“生命”教育的成效,可能并不很真实。甚至可能是“妄想”!

    要求读经的家长及老师都“以身作则”,谁能说不对?但,请睁眼看看,这是什么世界?如果教师家长(或社会上的成人们)都能以身作则了,还要我们大声疾呼吗?

    个别的要求一些家长老师,多自我勉强,作点“示范”,是很好的,很令人感佩的。但,这不是一个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思考“教育”问题的重点。

    一切的好心好意,都是对的,尤其是关于“道德教育”,讲愈高,愈对,愈没有人可以反对,也没有人敢反对。但,我常说:如果“连铁都没有”,还口口声声要“炼钢”么?孟子所谓“养生送死之不暇,奚暇治礼义哉”!

    话讲的比较白一点,就是:如能“万事俱备”,当然甚佳,没有人会故意不让他了解的,没有人故意排斥好老师的。但,“如果一时不能了解”,“如果一时求不到经师”,也要读经,“如果一时规矩尚未建立”,“如果一时求不到人师”,也还是要读经。期待二十年,三十年,一百两百年之后,这些读经的孩子自己领悟,成为比较好的经师和人师。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风气之运,非一蹴可及也。虽一蹴既不能及,但天地依然在转,孩子依然在长,你岂可等待?

    现在也只好一面读经,一面求良父良师了。而其中的本末先后之序是:“读经”是求则得之的,是轻易可得的。“良师良父”是求之不必得的,至少是难求的。故读经,是非做不可,理解不理解,有没有良师表率,倒成其次了。

    <<文章来自

    《王财贵65文集 网络集成回复Ⅰ 读经原理》

      勤行学堂---张致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一个正处在“酝酿期”的孩子,要求他们“出酒香”,是有些过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nj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