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说法栏目曾经报道过一个案件: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一群年轻人(平均年龄19岁),就在一个车辆必经之处的拐弯的地方半夜抢劫。因为每次抢劫的钱数不多,有很多受害人选择了继续赶路,没有报警。这就导致了这群年轻人的更加肆无忌惮。终于落入法网。
询问几个罪犯的时候,这几个年轻人的经历格外相似:初中辍学,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跟随隔辈一起生活……
但是同时,他们这群罪犯,大部分是同学同乡,甚至是邻居。
在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去抢劫呢?你这么年轻为什么不去打工挣钱呢?”
这群年轻人的回答真是让人惊讶,“他们都去抢,我不去,显得不好不合群,我们从小就是好朋友,不去的话显得很胆小不够意思”。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群体亚文化。
人们都希望我和同伴和好朋友没有太多的差别就好,而从不考虑这样的相同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
这群年轻人,最大的23岁,最小的刚刚18岁,他们要面对的将是人生黄金时期的牢狱生活。
这个案子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吗?其实每一个社会上的人,交友中都会有这样的文化思想指导。但是可能有的不是太极端的,我们觉得也挺好,比如,我们女士有时候就是喜欢买买买,只要不至于借贷,买些自己能够负担的起的好东西,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像这个案件中的群体去作案,而且是不觉得犯罪,反倒是觉得这样够哥们,这样我才能成为其中一员。你们想想,这损失多么惨重。
这里还有一个心理学的想象,那就是到了青春期后期,伙伴的力量胜过父母长辈。
我相信,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不会都是放养型的,但是孩子的思维判断在这里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生活中其实也有,比如说,同学们之间不比学习,比穿戴;还看到过几个女生,比看谁会说更多的脏话;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比看谁零花钱多,谁花钱最大方(都不是自己挣的钱)。
所以,同学们家长们,孩子们慢慢长大,同学同伴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在孩子还能够听的进道理,听的懂我们的唠叨的时候,多给他们讲讲这样的案例,用实际例子让孩子去思考一下,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是群起而哄之,一起往前冲,去干违法的事情,还是说在我我想几秒钟?
其实只需要几秒钟,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善恶面前,自己的心里是有杠称的,只是他没有说出来,直接跟着往前冲了,第一次害怕,第二次麻木,第三次可能就会觉得,无所谓。
孔子说“小人党而不群,君子群而不党”。说的就是这个群体亚文化的整体氛围。
所以亲爱的孩子们,尊敬的家长们,我们每一个人在跟同伴做一个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慢一下。不同没有什么不好,不跟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是特立独行的,只有有时候在一起而已。
抱着这样的态度,咱们一起来共同创建更多更好的“群体亚文化”。
我和你是好朋友,而我们又是如此的不同,你喜欢热闹,而我喜欢清静:你喜欢文学,而我喜欢数学;你喜欢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我喜欢静静的品茶……
也许你会说,这叫朋友吗?
当然,我就有很多这样的好朋友。
愿我们用好的文化指引,永远是朋友!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9802/133529fb67aa0b8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