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新研究
孤独原本是心理学及文学领域的课题,很多心理学家会围绕着孤独进行分析一个人的状态,文学家会围绕孤独创作优美的文艺作品。如果从生物领域研究,又会碰撞出什么不同的火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基因组学研究员史蒂夫·科尔(Steve Cole)说:“我认为了解大脑如何让我们摆脱孤独状态,比理解孤独为什么让人痛苦更重要。我们要研究密切的社会关系,而非孤独。”
大脑中的某些物质一定会让独处之人难过,让有同伴的人身心放松。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中缝背核中的一组神经元正是驱使动物寻找同伴的根源。《细胞》杂志刊登的某项研究表明,刺激这组神经元会驱使独居老鼠寻找同伴。这表明大脑的特定结构与社会行为间存在着深层联系。这项新研究旨在揭示社会行为的遗传学原理及其与大脑的关系,它首次将特定神经元与孤独联系在了一起。和糖尿病一样,人们对孤独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卡乔波说:我们继承的不是孤独,而是孤立带来的痛苦。
多巴胺和血清素的作用
多巴胺和血清素是一种能让人心生快乐的化学物质,能产生此物质的脑细胞让它倍感兴趣。当我们进食、嗑药或行鱼水之欢时,多巴胺就会激增。然而它不只是快乐的信号。大脑的多巴胺分泌系统或许会驱使我们追寻欲望。科尔说:多巴胺不是你达成欲望后产生的物质,而是让你始终追寻某物的物质。研究人员关注的多巴胺神经元位于大脑的中缝背核,该区域因与抑郁症有关联而知名(这可能不是巧合,毕竟孤独是引发抑郁的主要风险因素)。那里的大多数神经元会制造出血清素,而百忧解(一种抗抑郁药)可以抑制这一化学信使。中缝背核中有25%的细胞能分泌多巴胺,但长久以来,人们很难单独研究它们,因此科学家对它们的作用知之甚少。
中缝背核和孤独的关联中缝背核和孤独的关联
大脑中缝背核区有一组能分泌化学信使多巴胺的神经元(图中红、绿、黄色区域)。
为了更好理解中缝背核和孤独的关联,研究人员用光遗传学技术对多巴胺细胞进行了基因改造,以使其能对特定波长的光做出反应。然后,他们可以将这些细胞暴露在光线下,从而人为刺激或抑制细胞。刺激多巴胺神经元似乎让老鼠感觉很糟糕。如果可以选择,它们会像避免肉体疼痛一样主动避免刺激。此外,这些动物似乎进入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状态,因此它们会花更多时间和其他老鼠呆在一起。马修斯说:“我认为该现象揭示了大脑如何让我们成为了天生的群居动物,并保护我们免受孤独的有害影响。”
泰伊和马修斯的发现表明,中缝背核神经元有助于消解动物已有社会位置与其期望位置的差距。如果把孤独想成对冰淇淋的渴望,那么有些动物喜欢冰淇淋,有些则不。多巴胺神经元会驱使冰淇淋爱好者寻找这一甜点,但对其他人却影响甚微。马修斯说:“我们认为中缝背核神经元会在某种程度上利用老鼠的主观社会体验,且只会让先前在意社会交往的老鼠改变行为。”
孤独的危害
孤独不仅让人难受,还会给人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苍蝇、老鼠、黑猩猩等独居动物都活不长久。单独监禁被认为是我们最严厉的刑事惩罚之一,它会增加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压力,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死亡的风险。事实上,有人估计,即使在控制诸如年龄和抑郁等混杂因素的情况下,孤独也会使死亡的风险增加近30%。所以,要尽量避免自己陷入孤独情绪。一旦陷入孤独情绪,除了心理作用,还可以尝试增加多巴胺和血清素摄入量。
嗨,大家好,我是快乐蕉蕉,你快乐要找我,你不快乐更要找我,我就是你们的小伙伴,快乐蕉蕉!
先放松,再睡个好觉,醒来就是美好的一天!快乐蕉蕉!
更多有趣资讯尽在快乐蕉蕉,先别走,点个赞先!嘿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