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诵读第三十六天(八佾2、3)

《论语》诵读第三十六天(八佾2、3)

作者: 秋澄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0-01-02 09:39 被阅读0次
    《论语》诵读第三十六天(八佾2、3)

    内容:“八佾”篇第2、3章。

    《论语》诵读第三十六天(八佾2、3)

    【注释】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

    ②彻:同“撤”,古代祭礼完毕后撤祭馔,乐人唱诗以娱神。

    ③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制呢?

    【翻译】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今日任务:

    1、诵读第2、3章50遍;

    2、诵读第1章50遍;

    3、抄写第2、3章一遍。

    秋澄有想法:

    一、礼制不僭越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身为大夫,但在祭祀时却使用了天子的礼仪,这是越制了,很无礼。

    三国时的曹操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但他有一点做得不好。他很想做天子,又不想背上反贼的骂名,所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做着丞相,实施着天子的权利。他的儿子曹丕直接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由于他们父子的僭越,导致他的臣下司马昭父子,学着他们,篡夺朝政,建立了晋朝。

    而晋朝的灭亡也是由于权臣的僭越。

    孔子特别提倡礼制。因为他预见了不守礼的后果。

    你若不守礼,就不要指望别人以礼待你。

    二、礼乐的根本是仁德

    礼制是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一种外在约束。而仁德才是内心的道德规范。真正的守礼是发自内心的。

    就像现在人所说,修养是装不出来的。一些小的细节会暴露出一个人的真正内心。

    有人为了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会假装善良、假装真诚,这样也会做出好事来,但,味道变了。

    一个人是否仁德,与家教有关,与所受教育、生活环境有关,也与读的书有关。因为仁德在内心,是养成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诵读第三十六天(八佾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sw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