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交错地看两本完全不同风格的书。
一本是整理书柜翻出来的,薄薄的,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上世纪80年代写的随笔集《朗格汉岛的午后》,600多字一篇,配着色彩鲜艳的漫画,内容都是作者的生活趣事和奇思妙想。比如从宾馆窗口居高临下看迟到的女高中生怎样躲过老师的监督进入学校,需要破开大面值钞票时顶喜欢买剃须膏,关于印着英文单词的运动衫的杂感,特别喜欢画地图,家里那只猫的复杂性格,等等。文笔活泼幽默,通篇的闲文闲趣,用作者自己在前言里说的,就像在舒心惬意的常去的酒吧台上给朋友写的信,用圆珠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你还好么......”这么一种感觉。适合在很轻松的心情之下,花五分钟读一篇,然后会心一笑。
另一本是史铁生2007年写的散文集《扶轮问路》。顾名思义,这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对世界上的种种做的独立思考和认真探索。看这本书,你感到在和一位思想家和哲人对谈。他以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在四十年轮椅生涯里写下数百万字的作品,成就远不止于文学。看他的书,不能很轻松地翻篇。你不自觉地随着作者的文字陷入思考,总是一再地翻回去重读某个段落。他的文字平实优美,旁征博引,传达给你一种坚韧的精神,深沉的悲悯和对人生的探寻。
两位作者都是男性,年龄相仿,村上春树生于1949年,史铁生1951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相差巨大。
村上生长的年代,日本从二战后的废墟里快速崛起,用不到二十年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改善,五十年代日本的历史照片,有些像九十年代的中国。在这样的环境里,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村上春树的一辈子应该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毕业、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开餐厅,跑步,写作,满世界游历。你看他的随笔和小说,就很贴合这样的氛围,他思考的问题也是这个环境下的人遇到的问题。
1951年出生的史铁生,少时遭遇饥荒、读高中时爆发文革、几年后去陕西插队、21岁双腿瘫痪,47岁尿毒症,在经历大量的痛苦和绝望之后,转为接受现实,用坚强和开朗面对命运,用写作来对抗、思考命运,也与时俱进地观察、理解、思考着剧烈变化、迅速崛起的中国社会,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看他生前的照片,总会不自觉被他纯净开朗的笑容所感染。
交错地读他们的书,深深感到人都是被环境和经历塑造出来的。
两本书都好。村上的书也许更为今天的人们所接受。不过,相比起来,我还是更愿意花时间阅读史铁生的散文,这也与我生长的时代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