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
你的价值在于一个集体对你的认证,这是很多人具备的意识。然后这个意识再被sns网站利用,又增强了这个意识。
物种多样性:一个物种并没有进化为全能生物,相反,只加强它独具的一个功能才能让它生存。
动物会向中心聚集,处在边缘的动物会有被天敌吃掉的危险。成千上万人在一个时间段看和谈论一部最新的电影,也是同样的心理:不看的人会地处文化的边缘,隐性地影响交配权。
将来每个人需要两个微博,一个是社交型微博,一个是自我表达型微博。
社交网络,并不是好友越多越好。
sns上,一下子给我100个好友,怎能给我一个一个去发现和找到好友的乐趣呢。
社会是所大学,选修表演专业者众。
陌生人组成的社区,虽然冰冷,但是去掉了熟人社区的温情和虚伪,多了规则。
评论的意义:一个人如果自顾自写东西会写到离谱,评论相当于自动控制系统的负反馈,让人从偏激中收缩,趋于稳定。最终一个社区的个体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庸的气场。
人分熟人,半熟的人,陌生人。沟通方式有广播,群展示,群聊,单聊。排列组合是满足不到人们的需求的,因为基因的选择策略不是这么机械。重要的是,让人不自觉地掉进圈套,而不是让他建立圈子。
人性
用手指同步自己的话到各个微博,原来是基于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赞赏的快感,在paste的时候有机会欣赏到作品的复制和传播,这种快感源自基因的“复制和传播是第一目的”。任何自动同步工具都是扼杀这种快感的,因此会被基因排斥,这种同步产品注定失败。
往往能够获胜的,不是真善美,而是贪嗔痴。因为后者更给力。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炫耀。因为,当你想说一句话的时候,你的意识里其实有1亿个念头在动,它们像精子一样争先恐后,最终,最炫的那个念头胜利了,成为了那句话,成为了冠军,获得了从你口里说出来的权力。
方向盘是手的延伸,油门刹车是脚的延伸。汽车并不单是个运输工具, 而更像人工肢体。开车和坐车是不同的。对驾驶者来说,汽车是有生命的。
手机是人的最重要的人工器官。
手机是人的躯体的延伸,手机发博才是躯体对世界的回应,越来越感觉如此。
人们等待一个平板电脑的发布,因为那是他们的第三支手第三只眼,所以,重量和分辨率是头等重要的。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做自己的人又分两种,一种不断打破自己,一种沉溺于自己。
人会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胡思乱想。这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
人只是基因操作的一台机器,绝大部分的生存和选择策略,已经被写在基因的程序库里。人只是不自觉地听从这些基因制定的策略的指挥,却以为是自己的头脑做的选择。少数人可以挣脱并产生自己的选择策略
基本人性需求,不应该压抑。谢安听说打破苻坚的军团之后,强行忍住了得瑟的冲动,结果把自己木屐的齿都折断了。谢安是宰相,折木屐。普通人的话,恐怕太压抑会折JJ的说。
好战是人的天性,所以任何一个团队或者产品都要树立一个敌人来提振精神,哪怕没有敌人都要找一个假想敌。
人就是环境。人就像变色龙,进入到环境就会去适应,最终成为那个环境的一部分。比如在微博上,环境就是听众,发表的言论自然就是适合粉丝听的言论。环境就是个天然的过滤器。
产品
还是你们用户爽,哪里爽到哪里,苦的是做互联网的,要整天分析你们的阴暗心理好让你们更爽,还不能明说。
一个产品,要加多少的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产品往往是做着做着,就主旋律了,因为跟着用户走,用户爱听主旋律的歌。
虽然人人都说简单是美,但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简单的。看看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就知道了。
产品就象一个生物,有它自然的进化之道。最重要的,是制定好产品的内在基因的“竞争策略”,让竞争策略在进化中再自行演化为具体的表现形态。如何搞?没想清楚。
异议就象基因的突变,有突变才能滋生出更强的新一代基因。
基因并不会思考,它们只是漫无目的的胡乱产生变异,有些碰巧更有利于生存,就存活下来了。
如果说产品做的一切都在满足用户的虚荣,热闹,逃避,贪恋等,那么,大众同样都有受虐的心理,为什么不做一款产品去虐待他们?
平均每天收到一张iTunes Store的帐单。我要在apple上疯狂消费,来赎回以前在windows上狂用盗版的罪。【张小龙在app store体验了很多应用】
twitter的创始人起先无所事事,就去钓鱼,看到鱼儿成群结队的拥挤,生怕掉队,于是得到启发,便开发了twitter,方便人们成群结队。
网络尚未普及的时候,产品必须依靠功能多来取胜,并且产品是自成一体的。网络普及后,才催生出一种新的产品形态:产品极简,反而有利于在网络这个大生命体中自我繁衍,并且产品是面向连接的。
好的网络产品,必然是无法预料其会不会成功的。成功的产品,刚好是“碰巧”成功了。但这个碰巧并不是创造者的运气,而是,这个产品刚好能在网络生命体中生存和繁殖。就像我们无法知道一个小孩为什么成长如此迅速一样,我们无法知道一个网络产品为什么会成功,即使做的人,也应该感谢主。
如果说一个细菌能够自然粘上另一个细菌是细菌的“意识”,一个极简的产品元素的能够连通另一个用户的接口,就是一种连接“意识”。那么这个接口就是有“意识”的。接口是主人,人是接口要使用的对象。
一个被人预见必然会成功的产品,必然会是个失败的产品。成功的产品是不能预见的。至少,是不能被人所预见的。机器来预见还有可能。
因为我们无从知道复杂生命体的运作规律。
缘起,性空。
互联网产品应该是由用户推动,而不是产品经理来推动。产品经理的作 用只是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地方稍微用点力。
流通正在取代内容本身,内容变得更小更方便传播。mp3取代唱片,微博取代书本,短信取代信件。我怀疑有一天,微小的内容也没有了,大家直接通过网络交换荷尔蒙。
和“敌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相对应的是,用户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产品。产品是有人用才成为有灵魂的产品,图纸和代码堆出来的只是躯壳。
你问我们和竞争对手比有什么区别,我说我们没有他们那些臃肿艳俗的部分。
FaWave这类工具,汇集了多个产品的数据和功能,看似提高效率,但人毕竟不只是效率工具,汇集类工具脱离了原产品的气息后,就丢失了对产品的情感认同。
心有千千结,每种结都是一个产品。关系千万重,每种关系都是一个产品。未来世界,应该是每个人都会做一个十个用户的产品的时代。
网站的发展趋势是,内容有标题的都不行了,没有标题的才兴起,如twitter,facebook。我现在好奇的是,quora的是有标题,还是没标题?
哥做的不是产品,哥做的是发挥潜力的自由。
IM是没有前景的,因为破坏了“让人更轻松互连”的定律。IM可能需要尽快将双向关系转换到单向关注体系中。
用户的忍耐力太强了,最后就不辩美丑了
美女们是否爱用,是产品能否流行起来的风向标。特别是天上人间的。
一晚上没睡着,想明白了一件事:单对单聊天是通讯工具,多人聊天是社区。
手机开发,对体验的要求更高了,一寸短,一寸险。
以后招产品经理,直接给他一个小电器,比如mp3播放器,让他写个产品使用手册,就知道行不行了。
程序员当然不知道产品的走向,但产品人员就知道吗?也不知道。不同的是,程序员会盲目创造出100个尝试后,总有一个胜出并生存下来。生存的这个就是走向。
facebook为什么在国外这么火?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在是太单调了。
产品总是会包含功能之外的价值观的。因此不能指望天朝设计的产品能被世界认同。
哥喜欢的不是产品,是战争。
互联网产品,好友是如何来的?必须是用户自己手把手拉来的。任何的批量好友导入,都是收效不大的。
原来产品的气质,无非是说做产品要带些文艺。
互联网的最终目的,是让关系学见鬼去。
产品人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
think less,live more
信息越透明,整合的作用就越小。不在单点突破,而希望依靠整合来成事,是老套路了。所以N合一的东西一般很垃圾。网络的使命,包含了取缔整合。整合是系统来自然演绎的,不应该是人干的事。
做产品,最要紧是保持十年如一日的新鲜感。
怎么能跟战略部的人谈产品呢,他们面对的是评论家,我们面对用户。
周国平说,即使产品是个悲剧,我们也要做得有滋有味。即使用户都是傻逼,我们也要帮他们装得有声有色。
深夜,突然悟到Jobs说的“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原来本意是对用户说的,“让你们保持饥渴,让你们保持愚蠢”。
要提防那些Blog写得好的产品经理,因为在Blog上花的时间越多,在产品上花的时间就越少。原来还以为有例外,现在看起来无一例外。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苹果为什么崇尚白色?崇尚一个按钮的设计?因为他们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之前搞工业设计是浴室用品领域。想想马桶吧。
互联网的产品,哪怕任何一个非常小的产品,其实都想一场战争,一场瓜分资源的战争。用户就是待瓜分的资源。
做产品,就是跟用户谈一场恋爱,否则只是一场商业交易而已。产品人是多么的博爱啊。
面试产品经理,所有技能合格后,要问,你喜欢摇滚吗。回答否的,就算了。
我在生活上不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但对待产品却分毫必究,介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精神分裂吧。
很多人看到MJ的海报说pm心中有爱。不是爱,是愤怒。
从前的理论是,市场营销是炮弹,打炮才能带动销量。现在的情况是, 产品本身是炮弹,只要爆炸力强就能炸晕一片用户。
Instapaper本来就是小众,走收费路线可以理解。whatsapp那才叫牛逼,大众软件依然收费。【小众软件可以收费】
如果社会进步到没有商人了,生产的人直接赚钱,该是种进步吧。appstore所以好。
用户体验
原研哉:设计是为了让人在高速的现代生活节奏中更轻松,而非更紧张。
原研哉:古人需要复杂的物品装饰图案和式样来吓唬敌人和统治民众, 现代人不再需要装饰有这类作用,因此流行简约设计。我感觉我生活在古代,因为我也不能完全接受简约。
检验你是否真的接受简约的方法是,把家里装修成现代简约风,如果你住上几个月没疯,就通过了。
我们遵循一个很古老的设计原则:UI人员禁止使用同类产品,但PM必须博采众长,PM将需求转述给UI去设计。这样避免UI进入思维定势
多任务,在windows上是alt tab,在iphone上是双击马桶按钮,在macO S上是四个指头往下一撸。原始的就是人性的。
需要说明书的产品不是好产品。需要弹tip告知用户如何使用的功能不是好功能。
每天都有很多产品发布或升级,介绍都是罗列功能指标。用户又不是按功能来付费的,你列那么多新功能去完成kpi没有问题,去糊弄用户就不对了。
我不喜欢的UI例子:弹tip;半透明遮盖;页面上来一块固定toolbar;令人不解的数字;etc
创新
问:深泽直人,为什么无印良品要创新呢?答:战后日本刚开始也都是模仿,因为模仿就可以在市场立足了。但是后来用户逐渐不买模仿的帐了,自然,企业必须要创新才能生存了。所以,创新是用户逼的。
关于创新:1,创新是无稽之谈。创新不是决定取舍的理由。创新一般都是空想。创新是靠不住的,死得很快的。2,要的,是把握用户心理。其结果,才被观察为创新。3,创新是件碰运气的事,你只是蝴蝶,剩下的交给云。ppt over。
指望中国人比西方更创新,是不太靠谱的。创新是基于用户环境的,比如我们都还没有普及智能手机,自然不会催生出一个智能手机普及环境下的创新应用。
大部分的所谓创新,都是把问题搞复杂化而已。
思维
程序设计最近20年的发展,是引入了更“自然”的思维方法:万事万物有其“基本类型”,高级类型是从基本类型派生出来的,并呈多态性,高级的个体是高级类型的实例,个体之间是通过消息来通讯的。这就是C++的全貌,虽然很多C++程序员对此理解不深。我想说的是,这也是PM分析问题的法宝。
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其实是可以训练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大学没有做产品这门课呢?
词语只是金属表面散射出来的一点点光,虽然能汇集成为耀眼变换的光,却还只是变换的光。
《黑天鹅》里总结得太好了:人有天生的归纳能力来将复杂事物模型化。但这也导致人的认知误区,没有见过黑天鹅就认为天鹅都是白的。
《黑天鹅》让我知道我是如何被我的经验和直觉所愚弄了。
成功是个概率事件,这些传记可以当故事看,但不能当推理看。
勤奋只是一种长年形成的癖好。
程序语言和自然语言一样,都是对想法的整理和表达。因此我现在面试程序员,不让他写程序做题了,改为聊天。
无欲则刚,一欲则强,多欲则乱
Think Different!我经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我没有乔老爷的才,一定不能因为要think different而走火入魔。
好奇心和发现是最值得珍惜的品德。
其他一些思考
这两年,我博览了群书和群山,路过了死亡之谷和罪恶之源,现在终于可以坐下来喘口粗气了。
少用电脑多看书,多看电影少上网
你看到一本说出你心里话的经验之谈的书,然后会很痛苦,因为这类书是于人无益的:能明白的,不看此书也自然会明白。不明白的,看了此书也不会有改变。
所以我后来发现,人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给他们土壤,然后,有才能的人自己会成长起来的。甚至不需要我分享什么。后来我就不培养人了,只观察人了。
一个热衷于打勾的国度。源自对盖印的崇拜。盖印又源自宝塔葱白。
古时候,男人出去打猎,是没有计划的,遇到什么打什么,也可能空手而回。今天的男人每天规定必须要打几只狼回来,就焦虑了。
原来光有好的想法没用,还要有渠道才能传播出去。问题是,渠道反过来又会选择性传播和放大不该传播的。
想法如同基因,有生存价值的想法最终会取得传播的胜利。这是《自私的基因》里关于文化基因的观点。
整天将KPI挂在嘴上,以KPI为目标来工作的leader,都是不合格的,庸俗的,没有想法的,令人痛苦的,无法言语的。
转:“人们往往出于责任做慈善,但事实是,做慈善有益于自己的身心, 有助于自己了解生活。我从难民身上学到了最多东西,比如如何当母亲、做一个坚强的人并生存下去,所以我只是希望能回报一些东西。”-- 安吉丽娜朱莉
我们总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同时又要求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能力,因为不能提供给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职业。
人多了做事情就痛苦。哥的理想是,以后一个人弄一个很大面积的办公室,养花种草写程序,一个人做,爱怎么搞怎么搞。
马太效应揭示出,不光是人会往人多的地方走,就连金钱都是这样。
太初,人太自由了,于是,要有约束,便有了节日。大大小小的节日。
如果工作不是被好奇心驱动,不如回家卖红薯。
在一个平庸的人群里,需要有人独断专行
转:人生的成长过程之中,要是不彻底的绝望一次,就不知道自己身上什么东西,决不可放弃,也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吉本芭娜娜《厨房》
如果不是有乔老爷这只黑天鹅,我差点就相信三十岁以上的人都已经属于被时代脉搏淘汰的人了。
愚人节的真是含义是,让人自省一下自己其实是个愚人。这一天,每个人都应该戴个驴面具上街的。
人一成功,就喜欢将归纳法当作推导出真理的方法。
人要成功很难,比成功更难的是,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
归纳法来推导结论是错误的。所以很多时候,比拼的是谁更能独断专行。不过独断专行也是依赖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思路。
陪练要找高手。
群体互联时代,靠个人或者中心影响力来做宣传,显得不合失宜。
没有压力和压力过重,都会导致不可承受的轻。
王阳明是个了不起的人。看他的著作,不如在实践中尝试无畏。
为了证明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在自然环境中才会产生更多的想法,我做了个实验,用语音记事本记录了今天在路上的十分钟产生的想法,结果发现,路上的思维很活跃。
与其说乔布斯的强大在于对市场,商业,管理的洞察,不如说是对人性的洞察。
我相信将来会有一种随时随地的微博形态来取代现在的微博。因为人在环境中实时产生的反应才是丰富而有实感的,而坐在电脑前产生的反应,是对电脑里的虚拟思维做二次反应。
如果不能做一些特别的事情,那做它有什么意义呢。
上帝让众生平庸,是不想看到他们都变成精神病
一个理想的人生应该这么过,四十岁前把所有的欲望满足一遍,四十岁后过没有欲望的生活
幸福感不一定和财富成正比,却和无知度成正比。
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中,用大量的历史案例与实践经验证明:在很多时候,不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而是市场价格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进而影响购买。
在这本书中,高汀断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者几乎已经拥有了所必需的一切、很难有东西能激起其消费欲望的后消费时代,传统的面向大众的产品定位和老的营销法则即将衰亡,在这个需求饱和的时代,一种产品想要卖得出去——遑论获取成功——必须是值得注意的、例外的、全新的、有趣的
从前的理论是,市场营销是炮弹,打炮才能带动销量。现在的情况是, 产品本身是炮弹,只要爆炸力强就能炸晕一片用户。
要么你让市场营销人员去前线大炮,费钱费精力。要么你直接让用户打炮,一劳永逸。
老乔是Intel的葛洛夫的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证明人。
偏执需要权力的辅佐才能进行到底。
中国的教育是扼杀好奇心的完美历程。
写文章,做网站,写代码,要求的能力都是一样的,就是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