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素衣姑娘。今天给大家分享通过阅读和刻意练习,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启发。
从小学现在,转眼已经写作整整15年了。
最初把写作当成人生的目标,只是把想法写下来,实现0的突破而已。这一年来我从对写东西极其头疼,变化成个一天不写就觉得少了点什么似的。
通常人们的思维逻辑是,人要想有所变化,要看3年、5年、10年后是什么样儿,通过写作我发现,人想改变,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都可以成为变身日。
其实,在我看来,学写作除了读和写,基本没有捷径可走。不知道你们是否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该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所以,什么叫先拔头筹?就是比你先冲过那10000小时的人。
你一天工作8小时,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所以他只用了2年半,就拥有了你5年才拥有的成就与经验。
写作亦然,把你的努力量化,你就知道你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也知道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
在我看来,做一个写手,这10000小时的时间积累里,应当包括下面说的四个基础训练,而且最好把这四个基础训练潜移默化到你的生活中去。
一、修炼“内功”。
这里面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1、多读多写:一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其实就是一个大杂家,他除了要向前人学习写作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只有知得多才能写得好。
除此之外,就是坚持每天要写出一定数量的文字,不管是眼前要投寄的应时作品还是暂时还没有买家的“库存商品”,总之多写为宜。
这一方面可以尽快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无形中让自己拥有一大批随时都可能为自己带来创收的“商品”。
2、了解时事:所有的报刊和广播电视都首先是政府的喉舌,所以你只有了解当前政局或政府的意向,你才能写出各种新闻媒体正急缺的文章。
就算你是写一些技术性的稿件,你也不能在冬天就要过去的时候投寄《狐狸越冬五注意》。
3、紧跟时尚:现代人的生活追求的是短平快,没有人会有耐心坐下来阅读一篇长篇大论,人们更关注的是生活质量问题。
因此,现在的许多报刊都开设了一些时尚栏目,比如网络、都市另类、服饰、休闲、心理保健与心理调节等。这些应时的“速朽”作品有时根本就和文学不沾边,但它们却是报刊新宠,靠写作它们捞外快不失一个明智之举。
二、修炼“外功”。
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媒体,二是掌握投稿技巧。
1、研究媒体:正像你向顾客推销产品是一样,你必须对你的衣食父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你才能把自己的东西卖掉。不管你是向报纸杂志投稿还是向广播电视投稿,你都要把它们相关的各个栏目研究透了,然后“对口送货”,这样才是有的放矢,不至于没有目的乱放空枪,结果钱没挣到不说,你倒先赔了不少的邮资。
2、掌握投稿技巧:一般说来,不管什么媒体,短而精的稿件更受欢迎,但并非所有的稿件都能做到这点,而编辑的时间又很珍贵,所以你要想让你的稿子在千万篇自由来稿中脱颖而出,引起编辑的注意,那你必须得有一些特殊的方法。一个短而精的说明或一个充满幽默感的自我介绍有时均能帮上很大的忙。
如果你是手抄稿,你的字必须很好认同时又很特别,才能给编辑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你是打印稿,你得考虑到修改和编辑排版的方便。对于反对一稿多投的报刊,你还得特别注明为独家专奉稿。对于纪实的稿件你最好配一些图片,同时还要签字盖章保证真实性,因为原则上都要求文责自负。
三、准备“硬件”。
这其实是做一个自由撰稿人的首要条件。就是说,你得有自己的写作空间,比如自己的工作室之类的;还得有必备的工具书,字典、辞书要案头常备;还要有必要的办公用品:胶水、浆糊、笔墨纸张等;如果你想高产高收,你不妨考虑使用先进的电脑写稿,或配个几百元的打印机,或写成后通过“伊眉儿”发送均可。
下面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1)语感训练→作用:提高行文流畅度,形成词句节奏感;
对于作者来说,语感就是对文字的一种直觉和悟性,以及对语言符号及各种语言现象的感受深度和运用能力。把词句写得准确、得体、流畅,这只是作者的基本功,然后再去追求鲜活、生动、感人。如果连行文都语病百出、逻辑混乱、支离破碎,甚至犯最基本的语意错误,这就是连基本功都不扎实了。
有了基本的语感,才能写出流畅的词句,再加以训练,积累,就能把握句子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节奏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想象力训练→作用:精妙比喻、意象构建、故事架构等;
我很欣赏的一个作者叫南在南方。一个五大三粗的大男人,笔下的情感却细腻如丝,他的比喻精准,妙绝,而且文字风格自成一体,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和节奏感在里头,你们去百度一下他,看下他的文字就知道了,毫不讳言,我曾经想模仿他的文字风格,但无奈自己文学底子不够(毕竟是学理的,当然这也是借口罢)。我至今仍记得他把公共汽车比喻成“老大娘颤颤巍巍地开过来”,形象,准确,而且颇具趣味性。
锻炼想象力,需要在头脑中储存足够的形象、知识和经验,这点需要作者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或者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填补这个短板。
3)增加你的词汇量→作用:形成文风,增加文章深度及其BIGGER
大量甚至海量阅读,自然能增加你的词汇量。遇到不常见的词语、成语进行有意识地强化记忆并加以运用,还能让你的文章逼格大增。我决定从事文字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成语词典,方便遇到生僻成语时及时查阅。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背诵”+“默写”。比如你看到一篇自己觉得牛逼哄哄的文章,就尽可能把它背下来,然后看到第二篇,如法炮制,第三篇,第四篇……词汇量有了,语感也有了。当然这种方法我没试过,因为不仅过程沉闷,而且我实在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
我的语感是长期阅读形成的,必定是比简单粗暴这种要慢很多,但也是大多数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当然,对于一些自己不常见的成语,我也会有意识地默念几遍以加深记忆,这样即使在用时一时想不起来,也可以凭借留在头脑里的模糊印象,在百度里把它搜出来。
4)锻炼发散思维→多维度、多角度看问题
作者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事、物的切入角度也因人而异,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对写论述类的小杂文用处很大。
当然,论述类的文章,包括一般的心灵鸡汤,大多采用“总分总”或者是“事实叙述+道理总结”的写法,这种写法很安全,也容易被读者接受。
但是想象类的文章如故事、小说等,就需要你多角度的放射性思维才能完成,由一个点,到一个面,再到一个整体。这就要求作者平时要多积累,只有你的大脑里储存了足够的东西(素材),在你遇到这个“点”时你才会有延伸的能力。
创作热情和写作技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这件事本身。
创作热情——特别是对某一部作品的创作热情,会随着创作的持续而不断减弱,对于新手作者来说更是如此。创作实际上是一个枯燥而艰难的过程,只要作者不满足于只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好的话,那么热情迟早会被创作路上的种种困难消磨干净。
而写作技巧,唯有靠“写”来磨砺,看多少书都没用,学了不写那些技巧就如同空中楼阁,只是“知道”有什么技巧,而不是“会用”什么技巧。
所以,如果真有决心要开始小说创作,那就不要考虑那么多,去写。
写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写下一个,然后再写一个,再写一个。如果可以的话,就去写各种各样的题材的故事,写不同视角的故事,写不同叙事形式的故事。
唯有不断的写作,才能知道擅长和不擅长讲什么故事,擅长和不擅长用什么手法,喜欢或不喜欢什么叙述方式和题材。
你将在不断地写作、尝试与对自己作品的评估中找到自己擅长的、喜欢的题材,最适合自己的叙事视角和手法,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所在。
自己到底应该写什么故事,自己到底想讲什么故事,自己究竟要在故事中加上什么才能把它变成一部小说、一部作品。这些东西,不写,是不会知道的。
不单是写,还要在写作过程中自己揣摩,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的这件事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讲比较好,为了达到需要的效果,应该怎么去写。
在完成作品后,放下它过一段时间,返回来重新阅读自己的作品,思考在其中哪些地方哪样写会更好,为什么这样更好。
从某个字词,到某个句段,到某个场景,到整个故事,换个方法写会不会更好?那要换什么方法?但建议不要将某种技巧具名化或是具体化,在这时候只消思考怎么写更好就行了,不要用概念去套用回作品。那样反而会让作品显得不自然或是别扭。
除此之外,多读书,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其它知识类图书。寻找令你折服或痴迷的描写或叙述,从里面学习,并化用为你的手法。补充知识、寻觅灵感、巩固或奠定自己的某种思想、信念、基调。这可以说是除写作本身外最有效的方法了。
倘若去翻看其他有关写作技巧的问答,大多都会提到让提问者去多写。写作这件事是完完全全的个人行为,别人说什么都只不过是听,听完了真的就完了。最多只能谨记着一句模糊的指导去自己摸索,但说到底还是得靠自己。
等到你写多了,你就发现,这些问题,已经自己有答案了。
不要害怕,不要想走捷径,不要寻觅什么速成方法或是大迈步方法。去写,快去写。
如果就这两样比较我觉得保持自己的热情重要。
写作是件很费精力的事,既然是新人就更困难了。比如情节的设计,场景设置,人物对话等等,往往由于对文字驾驭能力不够而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固然是写作技巧的问题,但是写作技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如果无法保持热情就很容易半途而废。
怎样提高的话,两个字,多写。这是毋容置疑的。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经历”。经历是最好的练习,对生活的体验越深刻,写出来的文字会越动人。
要成为职业的写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然选择了,不管多辛苦,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