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在《谷歌方法论》中有一期,讲到了一种做事的方法论,他把做事情抽象成了三条边,如下图:
做事情的三条边它是英语字母“Z”的样子,上下各两根,中间有一根斜线将它们上下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下面具体说说这三条线的含义。
基线
最下面的一根,叫基线,也就是做事情的基础知识。对不同的人来说,这条线的高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小学生,基线会很低,但是对于一个专家来说,基线就会很高。
这条基线决定了我们做事情应该从什么高度开始。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基线,然后所有的工作,当应该建立在这条基线之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开始。不同的人即使做相同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基线不同,那么他们做事的高度和创造的价值就会完全不同。
同样是投资,为什么有些人注定是韭菜,而有些人却能成为高手。因为在他们进入投资领域的那一天,所处的基线是不同的。比如财报阅读能力,产品分析能力,市场警觉性等,这些都是韭菜的基线之上没有的能力。
所以,基线决定了一个人做事所站的高度,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站的很低很低,在地平线水平以下,那么他做出的事情,极大可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基线很高,超出了所在行业的平均值,那么成功的概率就大很多。
我们接收教育,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基线。
极限
最上面的那根,是理论给出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你可以认为这是造物主创造这个宇宙时留下来的,比如光速,比如绝对零度,又比如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我前面讲的数学上的很多极限,都是如此。
在工程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永动机这是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这位爸爸之所以要制造永动机,是因为,1.他的基线很低很低,只有小学学历;2.他不知道极限的存在,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知道了极限这条边,也就知道了能力的极限,做事就不至于异想天开,也不会问出为什么蒸汽机的效率到不了90%这样的傻问题,当然更不会胡来。
阶梯
有了基线,知道了极限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就是中间那条斜线,也就是阶梯。
为什么下面画得粗,上面画得细呢?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全世界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到上面,越接近有难度的目标,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就越画越细。
通往目标的道路,有时候方向很明确,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达到,就是缺少一个能够攀登的阶梯。这个阶梯,需要自己不断去探索,去试错,去总结,最终,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目标。
有时候,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上下两条线都不欠缺,但是缺乏找到第三条线,并且沿着它上升的本事。找不到前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所以,要想找到第三条线,就需要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到可行的步骤。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知道了把事情做好要搞清楚三条边的关系:
第一条是基线,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并想办法提升它。
第二条边是理论给出的极限,它无法突破。
第三条边是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说阶梯。它需要你把目标拆解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并专注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