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回老家,听说了一件真事。
一个表弟,从小学业成绩一直很优秀,学习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大学毕业后在竞争激烈的民航公司考试中脱颖而出。就在父母身边人都此为傲的时候,表弟突然得了躁郁症。起因是对于一年试用期满后转正胜券在握的表弟,却得知自己不在转正的名单,一向顺风顺水心高气傲的表弟受不了这个刺激,一下子就躁郁了。
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舅舅特别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虽然因为面对不了失败而精神失常和自杀的新闻时有发生,但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离我的生活这么近。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投资之一的话,实习没转正、考试作弊自杀就是一个“黑天鹅”事件,无论孩子之前多么出类拔萃,一次意外就能让父母的投资全盘崩溃,让人不禁感慨和疑惑为什么这些年轻人心理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很多孩子看上去很聪明、很有主意,为什么对挫折却无能为力?
从小名人名言里就告诉我们失败乃成功之母,长大后鸡汤听多了也就麻木了,即便是懂得许多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道理,当失败来临的时候仍然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如何看待失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领域杰出学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终身成长》里指出: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一个人被失败击垮可能会是永久性的、散不去的创伤。
即使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失败,不同的人看待的方式却大相径庭呢?根本的方式就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第一种思维模式下人更容易消极堕落自虐或报复,第二种思维模式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改变现有的困境。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 ,提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书中用了大量的案例和研究阐述这两种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的。并且告诉我们如何识别这些思维模式,最重要的,作者不仅阐述病因病理,还给出了治疗方法——如何改变固定型思维模式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思维模式是如何在学校、体育界、公司里以及人际关系中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我们会看到思维模式是如何产生和怎样被改变的。

1.固定型思维模式vs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在看待成功和失败上有本质的区别:
在如何看待成功方面: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希望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这让他们极力掩饰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

在如何看待失败方面: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如果他在某件事中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在这里,他们的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即便失败是痛苦的,但它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学习和受益。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思维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对成功、失败的定义,这种改变的意义和影响,还改变了努力的深层含义。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樊登厦门千人分享会上,当时对有关于陪孩子终身成长这一部分印象非常深刻,下文就从教育的角度来解析一下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2.固定型思维模式下的教育误区
成人三大本能,有条件的爱、习惯夸孩子聪明和给孩子贴标签,这些都是家长无意识之中做得,大多时候根本感觉不出有什么不妥。
有条件的爱
我爱你但是前提是你得做到我期望的事或达到我规定的标准。“如果你这次考试考90分我就带你出去旅游”。一位奉行行为主义理论的育儿专家曾经说道:“如果我要带着孩子出去兜风,或者我想给孩子一个拥抱或亲吻,我必须首先要确定他挣得了这种回报。”

如果你那样做我就不理你了(不喜欢你了、不想和你在一起了),如果想让我再理你,你最好乖乖听我的话。与此相反,当孩子的行为令我们满意时,我们就给予他们爱。通过这种有选择有条件的给予,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予以强化。
这种有条件的爱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容易自卑,行为的动机可能是“焦虑自己可能失去父母的爱”,他们会害怕暴露愤怒,更难以承受失败。
表扬孩子的能力和天赋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做了一项包含几百名10来岁学生的研究,给他们十道非常难的非语言型智商测试题。他们大多完成的不错,完成后,研究人员分别对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进行表扬,对另一部分学生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进行表扬。
这这两组的起点完全一样。但是夸奖之后,被夸奖能力的学生对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他们的表现直线下降, 失去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甚至还不如开始的时候。而被夸努力的学生中有90%的人希望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他们表现得越来越好,远超于刚开始时的能力。
这项研究表明:对孩子“自身、特征、能力”的表扬,最容易让孩子产生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因此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时陷入崩溃。
一个人忙于应付失败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对获得成功有利的事。

所以正确的方法是要夸奖孩子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
比如
“你为解决制造出的题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直到你成功攻克了这道难题,我喜欢你这种做法,你考虑很多不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解题方法。”
“这次的家庭作业又难,耗时又长,我非常欣赏你能如此专注的完成它。”
“这幅画用了很多绚丽的色彩跟我说说,你都用了什么吧?”
“我知道以前学校的功课对你来说很简单,你之前一直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但是事实上你没有充分利用你的大脑,我非常欣赏你现在拓展自己,努力尝试有难度的挑战的做法”
……
如果父母真想送给孩子一份礼物,最好的就是教会他们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成为这样的努力,他们将拥有一种可以建立和修复自信心的终身有效的方法。

贴标签及刻板印象
生活中处处都是偏见和刻板印象,比如女生上了初中就不如男生了,女生数理化学不过男生,女司机方向感不好开不好车……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无意识的给孩子贴标签呢:你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你就是个慢性子磨磨蹭蹭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偏见的本质只是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能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和自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对抗这些偏见。
《解码青春期》的作者乔希.西普,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对成人极度不信任。进入青春期后他开始变得非常叛逆,做了很多出格的坏事,被一个又一个的寄养家庭赶出来,他也习以为常。直到遇到了一个寄养家庭,那个家庭的父亲叫罗德尼。在这个家庭他照例酗酒、偷东西、开空头支票,干了很多坏事。有一天他因为酗酒被警察局拘留,罗德尼保释他的时候对他说了一句话:你视自己为一个麻烦,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这句话改变了乔希.西普的一生。

乔希.西普这种孩子就是老师家长眼中没救了的“问题少年”,如果不是遇到罗德尼,他很可能成为那种一事无成、甚至给社会带来很多危险的成年人。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教育是在区别对待习性与本性,习性是可以习得和忘记的,而本性却是很难改变的。
以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就是给他们一个改变和成长的机会。
3、如何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父母
樊登在《陪孩子终身成长》里说过,教育理念根本的不同在于是把孩子看做一个各部分机械的组合成整体,还是一个有活力的生命机体。
儿童成长规律已经证明,孩子有自己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本能,而父母能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一个角色就是孩子的成长教练:当他想尝试时,鼓励、放手;当他信心不足时激励、肯定,当他失败时,接纳他帮助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当他骄傲满足时,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回到文章的开头,表弟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如果你是表弟的父母,应该怎么做?
也许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这份工作寄予了如此大的厚望,而且这一年里你工作份非常努力,但是依然没有转正,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也许你努力的方向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并不一致,你能搞清楚为什么自己没有转正吗?如果你真心喜欢这份工作,你就要找出没有转正的原因,然后改进自己欠缺的地方。

如果这份工作只是一个过渡,那么接下来你就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然后全力以赴去实现它。
对于孩子的失败,父母不仅要告诉孩子真相,也要教给他从失败中学习的方法,孩子只需要父母设身处地的理解,不需要虚伪的鼓励。
当好一个成长型教练就必须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以及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做父母的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