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红书》作者: [瑞士] 荣格(C. G. Jung)

《红书》作者: [瑞士] 荣格(C. G. Jung)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0-05-12 17:00 被阅读0次

    原作名: The red book

     内容简介 :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作者简介:

    荣格

    C. G. Jung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对现代心理学甚至东西方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大量的心理学家以荣格分析师的名义开展工作,许多专家致力于研究他的思想、理论和生平。荣格的字词联想实验依然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他所提出的分析师必须接受分析和督导才能进行分析实践,和面对面分析的设置等,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临床心理学。荣格与弗洛伊德共同开创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共同建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荣格担任主席;设立第一份国际精神分析杂志,荣格担任主编;荣格所工作的医院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代精神分析师实习的地方,由他担任负责人和督导师。 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也是在荣格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荣格提出的有“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著有《无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学与文学》等。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很好看。有点意外,也不惊讶,荣格并没有真的抛弃基督教,相反,涉猎很深。没有强壮的身心就不要凝视神秘的幽暗的那一面。很有意思。

    #  给高分要看什么角度。觉得是“天书”的话是因为同级思维忽然消化平行内容,就跟中学时代英语好的同学无非是率先掌握了托福雅思GRE的词汇量一样。要读懂本书需要从灵性角度进行同义替换。前半部分还是有眼前一亮的神谕的。中间提过若干次水晶。后面亮眼的是提到太阳神殿。其实荣格看到的都不是幻象,幻不幻要看角度了。简而言之这本书就是荣格的“灵魂暗夜史”,无需过誉。

    #  每次读荣格,都会得到救赎。留着一颗星给还需要反复消化的部分。

    #  艺术家会发疯是因为他们以为在探索艺术世界的时候其实进入了精神世界,而他们并没有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荣格却是一位从精神世界进入到艺术世界的奇人。

    #  捧起《红书》,只找到了三年前挑灯夜读尼采的感觉,不是灵修,胜似冥想。相比之下,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决定论目光短浅,拉康之镜荒诞不经,而齐奥朗也黯然失色,唯有尼采,以及古代诺斯替可与之匹敌。 即使作为理解力差强人意的凡人。在它面前,不难感受到力量,却也不敢对诸多意象妄加分析,只剩下愚蠢的情感表达,而这表达未免肤浅,初级。 荣格超越了弗洛伊德,就像尼采超越了叔本华。

    贰:

    大部分的读者面对荣格著作时的经验常是困惑与无所适从,被他广泛的使用文史哲、宗教、文化典籍来说明自己理论所击倒。他喜欢在行文中用拉丁文、希腊古文说明他的原型概念,即使读得懂英文,他使用大量的基督教的历史文献也会让非西方的读者迷失,他又喜欢引用东方中国与印度的典籍,这又让西方读者抓狂。他就这么爱卖弄他饱览群书的知识背景吗?其实不然,这一点在他制作“红书”中就可看出,“红书”是一本私房书,在他生前并未出版,可是他创作这书的方式反应在他后来的理论发展上,也就是个人的梦与幻象有集体潜意识的内容。荣格对自己的梦、病人的梦的理解与分析就与他理解中国《易经》、印度《吠陀经》、中世纪西方炼金术一样,认为它们是原型潜意识的信息。

    他将这些从集体潜意识所送出的内容反覆阅读、诠释与联想。他并不关心自己对这些古籍有否正确的理解,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潜意识与这些书籍直接的相应。就像他学东方的瑜珈和打坐,他只做到让心安静,让潜意识的影像与讯息冒现,他就立刻停止打坐与瑜珈的练习,转而专注在那些影像与讯息上。他的做法与东方的修行法门所要求的不同,禅修要我们不要执着于那些心所示现的内容,让它们自然升起落下,不要依附、不要抓取。所以,大部分的禅修都不鼓励甚至严禁练习者使用纸笔纪录禅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念与影像,因为它们只是心的造作,要穿透它。可是深度心理学所关切的潜意识,要捕捉的正是这些心念与幻影。

    荣格对他自己的梦与幻影认真的态度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他不只是纪录下它们,还对它们写下评论,再将它们用艺术创造的方式画出来──从写实的绘画到抽象的曼陀罗绘画,然后再将这些内容与他所读过的各种文献古籍做智性的联结。例如他自己幻境里出现的女子莎乐美,在一系列的创作与演绎后,就与印度的创造与嗜血女神卡里连结在一起,也更近一步的与他自己人格里的灵魂相连。荣格对自己的梦境与幻影非常珍惜,为它们钻到故纸堆里去找亲戚、旧故,替他们找族谱缘起,敬重它们如同对待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认为那些并不是内心喃喃自语的残渣废物,反而将它们视为珍宝待如上宾。

    《红书》创作的主要时间长达15年,足可说明荣格对待潜意识的态度。他所以饱览群书的目的是在为自己的潜意识寻找所来处,几乎可说是“六经皆为我注脚”的作法。这样一来当然也就无所谓误读、误解的争议了,因为他在做自己的功课,而不是文献考古学者与东方学家的学术工作,他将这些东西方的古籍当成自己深度心灵的朋友,所以行文自然也就攀亲带故的与人类文化遗产全都连结在一起了。只是这么一来,真是害惨了我们这些学习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普通人了,心理治疗已经是庞大的知识系统,为了对集体潜意识有分析理解的能力,我们还得对庞杂的文化古籍用功,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翻开书,看他专心一意的描绘心理的影像,像画图一样的细心的用毛笔描写自己的幻境手稿,那一笔一画里可都是对待自己的诚意,不是为着别人的眼光,他人的赞赏,是为自己作的,是做给自己的作品。也只有这样,所有的努力与辛苦才值得坚持吧。

    叁:

    系统学过心理学的人大都认识荣格的《红书》,但是倘若你还没有走出校门,没有什么人生经历的话,读这本书却又如同嚼蜡,基本上是读不通透的:什么灵魂、什么梦境、什么彷徨、什么梦魇……的确,没有同理心是无法读懂这样抽象的内容的。现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再读《红书》却能够找到一丝荣格当年初写此书的意境。就如同“走的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这一句戏谑的话却也表达出荣格寻找已经迷失的自我的仓惶,他在书中呐喊道:别高估自己完美!

    《红书》写于1914年,那年荣格50岁,资料上显示说他大约写到1930年,历经六年左右的时间。用荣格自己的话来说,我拥有名誉、权力、财富、知识和其他各种福气,却不能够有更高层次的渴求了。荣格说,这种渴求消退了,恐惧便随之而来。荣格在此提出的“渴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刺激动力,比如说,我们身在职场,有完成工作的刺激,这也是升值的动力;在社会中,我们会遭遇各种地位、名头的刺激与动力,等等。这是一种自我价值体现的成就感与归属感。荣格在《红书》记录了自己在精神方面追寻的历程,他打败了心魔、找到灵魂的病灶之处并进行自我疗伤。他从痛苦中走过,被欲望所纠缠,他说“饥饿却使灵魂变成野兽,吞噬那不可承受的,最终毒害灵魂”他说“滋养灵魂才是智者所为,否则就是将它蓄养成住在你们心中的恶龙魔鬼”;他用理智与灵魂对话,也曾迷失于不能认知的领域中,他说“你的心是怎样的,也就是心的认知。邪恶的心让你认识邪恶、善良的心让你认识善良。”的确,如果你是善良的人,遭遇了邪恶的倾轧,请不要纠结于对方为什么要如此对你,如果能够了解这种行为的初衷,你也就不再单纯的善良了不是?

    荣格认为:梦是灵魂的指引。从这点看来,他还真是弗洛伊德的高足,虽然最后与其决裂,却还是深受其影响:“深层精神甚至教我,要按照梦来认真考虑我的决定。梦会指引生命,它们决定了你,即使你不明白梦的语言。”佛洛依德将梦的形成和主要作用解读为:象征、伪装、检查和获得一种心理补偿。有人认为爱做梦的人的欲望和顾虑较多。由于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偏差的,就总在梦境中获得一些自我补偿。荣格则认为,仔细了解梦境中所发生的一切,从中能够看透自己的予取予求,能够让自己更为透彻的认识自己的灵魂。

    有学者说《红书》是荣格“积极想象”之所得。的确,图书本身的功能性无非是让读者获取到作者赋予文字其中的精神走向:你是消极能量小能手,还是积极能量小超人呢?有人说荣格的著作怪异晦涩,拗口难懂,其实这也是我们读原著的必要性。我们的教育体系让我们在教科书中读到许多压缩成短句或者短文的概念,却不曾品味过大师对其意义的创造性和延伸性创作。我们对大师的著作不但是要秉承崇拜的态度将之放在书架上展示给访客的,更是要逐字逐句的读进心理,才能惠解其意。从《红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心理学大师也曾有过迷失、找寻、误入歧途、挣扎、追寻、领悟等心理过程。只不过,圣贤和凡人的却别在于能不能有自我救赎和激励旁人的能力。当你看到这部作品的封面时,你一定会被其设计感所倾倒:它不像美国版本的那样通体红透,却是充斥着一股红色的灵异画面。我以为这也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一副梦境:一个人在精神与世俗中挣扎,逐渐的进行自我超脱。

    肆:

    如果没看过圣经或者荣格其他的心理学著作,真就没必要对书里一大圈莫名其妙的名字太较真。

    荣大爷一直在书里强调的,是人要成长,需要多元的力量。

    一直以来我们都愚蠢地认为所有事情必须有个原因,而且有还只有一个主要原因……不光我们东方人,西方也是这样。看过《黑天鹅》的都知道,这基本上是人类的本能。我们的脑子已经进化到,如果找不到事情发生的真实原因,就得自己编一个按上的地步。

    另外不论多么温和的人,总也对事物有个基本的好坏判断。事实上如果失去这个,人类也会饿死在吃早点这一件事上。

    但荣大爷认为,这种单纯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当然一元论更靠边站了),不是内心完美发展的解决办法。

    亚当夏娃的故事太过习以为常,但是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玩儿的疑问——人之所以不再像神,是因为能分出“善”和“恶”。但世界不分善恶。红色的恶魔即是天使的化身,猥琐的蛇能给你的灵魂加冕,被众生认为是神缺无知无力……

    由于任何人对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有利的“善”判定,都会影响对另外一部分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让个人的成长愈发片面。

    同样因果也不是能完全说得清的,宇宙的原始形态是个蛋。我们是蛋清里面某病毒身上的类似螨虫的寄生物……神都尚且无知,也别说我们凡夫俗子能把啥事儿看透。

    荣格认为人更深层次的潜意识,处于类似宇宙太初的混沌状态。因为我们从内心逃避深层的灵魂,不愿意认识他(因为看上去对赚钱并没有什么luan用),所以长期沉浸在我们自身内部。而对潜意识深层的自省,会让人的性格(或者灵魂)更加强大。

    隐藏在一大堆remix神话故事、炼金术词汇、圣经典故之后的,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当然这一切,也有可能是荣格同志的无意识的流水记录……如果按他的观点看的话,其实解读这本书的行为本身,也并木有啥luan用。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书》作者: [瑞士] 荣格(C. G. Jung)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xf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