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社会对于青年的追捧,甚至谄媚已经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无论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大声疾呼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还是主席所说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乃至当下商业环境中对于青年亚文化趣味的追捧,其实都非常具有时代特色,或者说中国特色。
因为如果你曾经和日本韩国的朋友接触过的话,作为同处东亚经济文化圈中的他们,同时也是青少年潮流文化的重要源头,他们的社会中并没有出现我们这样对于青少年趣味一边倒式的膜拜,不仅练习生臣服于成人社会的体制之下,而且年轻人见到上岁数的人一定要表达足够的尊重,韩国年轻人喝口酒都要背过身去。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社会里成年人并不是话语的弱势群体,更遑论老气横秋一贯以成年人社会自居的欧美国家了。
这是为什么?
这首先和第三次技术革命有很大关系。
这么说好像有点面目可憎,学究气十足,但是很抱歉,再讨厌这也是事实。或者这么说吧,这和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有很大关系。电脑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知识的积累不再与年龄成正比,或者说知识积累本身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过去我们会说这个人真是很博学啊,记得这么多东西。现在我们都会说,不懂就去问度娘。知识变得不重要的同时,应变能力反应能力学习能力则被凸显,从黑白屏手机到彩屏手机再到智能手机只用了短短不到十年。电脑操作系统没几个月就会更新一次。这样的时代注定是更适合年轻人的。所以,从大的时代背景上来说,世界范围内,青年都是比较占便宜的。我们也不例外。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表现尤其突出,同样是青少年占便宜的时代,我们比欧美日韩这些国家显得更加迫不及待。究其原因,和我们长期处于变革的状态中有很大关系。我们好像总是处在转型期,总是处在改革的最前沿,总是处在除旧布新的节骨眼。在这样的社会中,大众的意识自然是拥抱新的,排斥旧的。过去是体制,是技术,现在还包括人。相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比较成熟的社会,即使青少年天生具有某种优势,但并不代表成年人就没有自己的优势,青年文化崛起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成年社会的崩塌或者溃退。两者之间好的关系是,互为补充,互相映射,相互渗透。而不是相互打击,或者以某一方的臣服而告终。
终于要说到中国社会自己的特色了,这一点也往往是被人们遗忘或者刻意忽视的。我们总是说青少年文化如何如何崛起啦新潮啦,所以值得商业资本追捧,值得整个社会去谄媚。但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的成年社会确实太不堪了,不仅是文化上心智上无法构建起足够强大开放睿智的场域,而且在身体上能力上形态上也溃败不堪,有多少人刚过三十五岁就大腹便便开始谋算退休,过了四十就跳起了广场舞含饴弄孙,到了五十简直就是风烛残年,一辈子都在劳碌奔命或者混吃等死,身体上心理上精气神上根本无法和二十几岁的人相提并论。你自己不行,当然就只剩下去膜拜别人了。
可是,为什么就我们的成年人活得这么悲催呢?欧美日韩的成年人怎么看起来身心都还棒棒的?因为我们人多。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其实不需要这么多人口。既然现在有了这么多冗余的人口,那么就一定会承受冗余人口所带来的代价,套用经济学家“人口红利”的说法,中国其实还有一种“人口黑利”。正是因为我们的人口数量远多于就业岗位,所以大部分工作由青壮年承担就够了,尤其是18到40岁之间这群人。很多中国人年过40,不是不想工作,而是实在没有什么好的工作,即使在一个稳定的单位,如果不是做到管理层,基本上也就靠边站等着退休了。何况还有大量的四五十岁的人,处于兼职或半失业状态,好一点的能混到财务自由可以吃老本,前半辈子混得不好的,就只能把生命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了,一切为了孩子,似乎就是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
说我们是一个对青年谄媚的社会,毋宁说我们是一个“掐尖儿”的社会,无论是从精英主义教育来看,还是从年龄歧视来看,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始终是人口问题。欧美日韩社会中青少年文化那么发达,却只是成年社会的延伸罢了,你几乎看不出什么对抗和溃败,究其原因在于成年社会自身的坚挺,他们五六十岁的人还都在扎扎实实上班工作呢!
好在这样的现实注定会一天天改变。我们追捧青年膜拜青年谄媚青年的时代终究会过去,就像我们的老龄化社会正在一天天到来。其实这没什么,毕竟年龄是一个最公平的东西,谁都年轻过,谁也都会老去。
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谁膜拜谁谁谄媚谁,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全成熟稳定的社会,是一个青年与成年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的社会。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定不能颓,不能未老先衰,否则我就只能去膜拜小鲜肉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