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兵们才知道宗敏要独自留下,一齐要求他先逃走,由他们抵挡官兵。这时官军相距不过一百二十步,宗敏很急,厉声说:
“快离开,违令者斩!”
三个亲兵有两个因舍不得离开他,但又不敢违令,哭着逃走。有一个逃了几步又折转回来,藏在一棵松树背后,没有让宗敏看见。
宗敏向后退一步,紧靠松树,张弓搭箭,怒目横扫着呐喊而来的敌人,特别想看看贺人龙是否来到,古铜色的脸孔上挂着轻蔑的微笑。他没有看见贺人龙,略微感到遗憾。尽管官军看见他只剩下单人独骑,大喊着要他投降,却不敢贸然走近。只要有敌人来到百步以内,宗敏箭无虚发,总叫为首的敌人中箭而亡。敌人吃了几次亏,不再打算活捉他,也对他乱箭射来。流矢从宗敏的头上和身边不断地嗖嗖飞过,但是他连动也不动,依然含着轻蔑的冷笑,不断地射杀企图走近的敌人。
官军看见宗敏的箭完了,又打算活捉他向北京献俘,不再射箭,向他蜂拥扑来。宗敏想着他的三个亲兵大概已经过了江,也决定自己赶快离开,免得落入敌手。他的战马不知是懂他的心意还是因看见敌人逼近,忽然奋鬣扬尾,萧萧狂嘶。刘宗敏大吼一声,山鸣谷应,挥刀向敌人杀去。官军突然听见他的怒吼,震栗失措,纷纷奔退,互相拥挤践踏。宗敏趁机勒转马头,俯身抓起小姑娘放到鞍上,奔到悬崖,猛抽一鞭,只见那匹雪白的战马象闪电一样从悬崖上腾空而起,纵入蓝天,在两丈外向下落去,沉入江底,溅起来的水花闪着银光。
江北岸,人人惊骇。江南岸,人们的心随白马沉落江中。两岸上突然停了战鼓,也停了呐喊和说话。天地静悄,战士屏息,四周重叠罗列的青山寂寂,一切都在等待着白马的消息。
过了片刻,白马驮着刘宗敏从碧绿的深潭中浮出。江上仍然很静。水中映着蓝天、白云。浪花似银,映着日光闪动明灭。白马戴着宗敏划开绿波,冲着浪花,在激流中向下游的南岸浮去。
官军蜂拥着奔上悬崖。有一个头目举弓就射,箭未离弦,却有一个左臂负了重伤的人从草中一跃而起,剑光一闪,将他砍倒。这个人连砍死几个敌人,自己也被砍倒。悬崖上一片混乱。官军为杀死这个人耽误片刻,才开始向江面上乱箭射去。但刘宗敏的白马已在激流中飘然远去,敌人的乱箭都在他的白马背后噗、噗、噗地落入水中。后来当地百姓把这个悬崖叫马跳崖,把刘宗敏曾经立马一旁的大松树叫做百箭松,因为据故老传说,官军从树身上拔掉的箭足有百支以上。
(姚雪垠:《李自成》)
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中国现代小说家。现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他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以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以及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文笔新颖,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起,历时30余年,约230万字,分为5卷。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第一卷时,就影响较大。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李》书除有中,日文版本外,尚有英、法文等译本,在国际上影响日增。
评: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的最基本的单位。文学作品有了细节描写,才能做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使文学具有形象性的特征,并富于生动性和真实感。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大将,作者通过他跳马过白河的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作为义军领袖爱兵如子,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尚品格。命令亲兵离开,否则视为违令。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个掩藏的亲兵替他而死,这才使他得以脱身。这个细节反映了士兵爱戴他,他和士兵情同手足的关系。面对大量追踪而来的敌人他临危不乱,从容射箭杀伤敌人,为自己争取逃离的时间,当箭射完后,又机智地大吼一声吓退敌人,临走时还不忘救走小姑娘,这个细节展现了他对人民的热爱。通过上面一系列细节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爱兵如子,热爱人民的有血有肉的血性汉子跃然纸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