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已经确认之前对儿子“失控”的无力感,主要来源于对其课业成绩的过分关注,以及来自社交媒体妈妈们的“比拼”。
因为“怕输”的心态,我们难免会过分插手,这让孩子失去了喘息空间。若是生活在凝固不透气的土壤中,种子又怎么会发芽?
鉴于此,我努力调整心态,主要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1、减少压力:
首先是减轻自己的压力。
想清楚自己想收获一枚什么样的孩子。原本在他未出生时,我只是祈求他是个全乎健康的宝宝。慢慢地当他渐渐长大,我们希望他健康快乐。怎么现在就突然期待他是人中龙凤了呢,或许我们是有点操之过急了?
其次,给他限度内的自由。
不再不停的督促孩子的学习,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做作业的时间。由于孩子有点小,我担心他把作业完成的太晚而影响睡觉。于是给了他从他放学到家至晚10点之前的自由时间由他来全权安排。
在此期间,观察效果,进而灵活调整。我想我不妨大胆一点,就放手吧,最坏能怎么滴?我会这样安慰自己,以求做到。
2、培养好习惯-习惯养成的路途任重道远,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能着急。
好习惯不会自己跑到身上,我又不能太唠叨,又要给人家自由。于是,我给自己做了个身份:学习助手。我也会自我感动一下:大人真是不容易啊,我真是个好妈妈。
我会偶尔提些建议,也会在他有需求时,现身帮助解决问题,我就是在这些个过程中不断灌输我的一些好办法的。我反复提醒自己切忌贪心,不要说的太多,以免给人家造成说教啰嗦的印象。
3、打造内驱力-让他形成驱动自我的内驱力,而不是靠周围的管控达成目标。
我们都知道,只有自己也想做时,事情才有完成的可能,完成后再精雕细琢也不迟。
我当前所理解的内驱力,是发自肺腑自动想去做某件事的行动力。一件事情,只要是我们自己发自真心想去做,自然都会经过努力,全情投入。行动和效率以及结果应该都不会太差,哪怕最终没有做成,心理上也相对会“坦坦荡荡”。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些事由该如何达成,怎么作用在他身上。我跟家人讨论,跟朋友分享,同时也搜索关键词找了很多书来看。
我的确又发现了一本好书叫《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看起来相当科学,有理有据,所讲述的内容也几乎完美契合了我的所思所想所需。
书中提到了一个词语“控制感”,让我恍然大悟。同时也让我意识到,绝不能以“为他好”的名义,行控制之实。
读完我告诫自己:我可得要憋住啊。我由衷的觉得,很幸运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在暂时解决了围绕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后,感觉家庭氛围也变得轻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