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正常的经济会逐步出现产业升级,其前提是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由此带来的劳动成本上升,要排除劳动技能提高之外导致劳动成本上升的一切原因。
2.目前中国产业升级的两种情况:
一、企业面对劳动成本上升,用资本替代劳动,但他们用的人却没有变得更能干,所以,待遇还是太低。
二、一少部分企业真的升级了,甚至走上了国际市场,但他们的岗位要求随之大幅度提高,农民工适应不了这样的岗位。
3.单位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偏低,中国经济正在滑向“资本深化过度”的境地。这种趋势在中西部更为明显。
“资本深化过度”是经济增长的面子工程,是计划经济的显著特征,导致大量的资源错配,以及经济增长与人民福利的脱节。
4.中国经济陷入了一个“囚徒困境”:每一个地方政府采取的地方主义的理性行为,都导致了巨大的集体非理性,那就是体现为产业同构,产能过剩、妨碍竞争、市场分割和产业小规模化的各种效率损失。
5.对于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关键不是要补贴,而是要实施两项政策措施:使人口自由流动,加上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6.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躲不过这场技术和教育的赛跑,一方面要和自己赛跑,同时,另一方面还要与其他国家赛跑。
城乡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里收入“两极分化”:高技能劳动力可以获得参与全球竞争水平的收入,低技能劳动力只能在本地竞争中接受低工资。
7.城市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这在个人层面最终将体现为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同时,只有大规模的城市才能提供特别专业化的工作岗位。
8.城市规划不是把路建得越宽越易于行车,城市拥堵就减少了;恰恰相反,高密度、马路多而窄的模式反而可以引导服务业多样性、生活的便利性和出行需求的减少,出行也更偏好步行和自行车。
9.城市的活力恰恰在于它的低端服务业,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在一个城市中是“互补”的,这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劳动分工;人力资本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
10.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地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
而在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的背景下,恰恰是这样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投资,才是拉动增长的有回报的投资。
一行精华:
“资本深化过度”是经济增长的面子工程,导致大量的资源错配。
应对地区差距的关键:使人口自由流动;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城市高低端劳动力互补的原因:劳动分工;人力资本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
触动,反思,改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市场应该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而政府只是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应该去弥补市场的不足,而不是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来个“反向操作”。
上述的话真的是知易行难。我们一方面要肯定中央有这样的认知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更要意识到,“无形”的市场的作用,与“有心”而“有形”的政府的作用相比,很多时候是非常弱小的。
市场的力量存在时间差。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哪怕最后导致损失惨重的反噬,只要不发生在我的任期内,与我又有何干呢?维护市场的作用,任重而道远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