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写作的要点在于,我们写作时,随时可以拿出足够的模块来,拼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框架是我们脑中创造的,而素材是可以提前储备的,关键时刻用搜索就能及时找到,所在功夫在平时,我们怎么有效地搭建素材库。而且在搭建素材库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可以把素材故事再处理一遍,加深印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是复制粘贴,还真得是要过一遍脑。
先来说搭建的思路,而后再讨论过脑的思路,每一步都不那么轻松。
搭建的重点,在于要分类,在每一个项目类下,放入足够多的素材故事,形成一个规模足够大素材库,而怎么样确定这些分类呢?我们先从写作的方面来反推,在抛出观点的同时,我们会在脑袋里搜索素材的印象,回忆哪些素材可以用到,但往往观点和素材的关联性,是由我们的文章在把它俩链接到一起的,无法预先设立以观点命名的项目类。比如说,我想写关于和平的文章,无法先建一个叫“和平”的文件夹,然后把有关和平的素材全放进去。接着,就应该这样想,既然是素材库,就一定要按照数据库的思维来打造它,平时按一定的属性码好,用的时候,便于检索。我才突然记起,李笑来是按专业分类来搭建素材库,用的时候却不拘泥于专业。“黑猫白猫,能用就是好猫”。那是不是要按他的方法做呢?我们可以运用思维能力来分析。按专业搭建,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要慢慢地去学习各个专业的内容,逐渐地在各专业达到入门。而不好的地方在于,可能会与我们初期要写的内容,保持较大的距离,等于是成倍增加工作量。
但是如果我按照现在写作的节奏,在找素材的顺便搭建素材库,效率会稍微高一点,可工作量依然不低,因为我现在的写作量是每天写一篇,时间管理的压力会非常大。
如果按照我的兴趣爱好点来建的话,可能会分历史、社会、人物、励志、段子、电影这几类,这一类会在自己的系统性偏好内“随机漫步”,到真正与写作接轨,也需要很长时间。
既然不知道哪个好,就都试一下,最后,最常用的那一个,应该会胜出。想想都激动,前期的工作量太大了。
另外,这些素材故事还要能随时间的推进,经常更新维护,旧的故事可以长期待在那里,而新的故事要不断入库,所以要以时间顺序排列故事,使得我们不用搜索,也有可以找到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