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家长如何见招拆招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家长如何见招拆招

作者: andy说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1-04-24 12:24 被阅读0次

    昨天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富商的妻子和儿子被绑匪绑架了,后来只有儿子被赎了回来,可是孩子变得行为很奇怪,虐杀小动物,猥亵自己的同学。

    这个富商无法面对妻子的惨死,又无法接受儿子的奇怪行为,选择了逃避,除了给孩子钱以外,基本上都不回家看孩子,孩子出问题,他就拿钱摆平孩子所有惹下的麻烦,非要面对孩子奇怪的性格,没有底线的行为,富商毫无办法,只能用毒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孩子长大了,犯下了更大的凶杀案,并且手段极其残忍。

    富商不能说不爱孩子,但是他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采用的只是打骂或者包庇。最终孩子走上了不归路。

    那么如果是你,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你会怎么做呢?是不是也是头脑一片空白,然后火冒三丈,紧接着一顿毒打呢?面对孩子犯错,你是不是也是除了打骂和包庇,不知道该怎么做呢?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一、问题行为,不等于问题孩子。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并不代表孩子是一个坏孩子,熊孩子。孩子的问题一般分为成长性问题和错误目的问题。成长性问题就是孩子成长中过度性的问题,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就会逐渐消失。

    老话说:一岁两岁是心肝,三岁四岁有点烦,五岁六岁老捣蛋,七岁八岁狗都嫌。

    这些孩子的共性问题,一般就是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的问题。挑食啦、顶嘴啦、多动啦、总是不听从指令啦等等。这些都是孩子逐渐长大,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行为慢慢就会自行消失。

    家长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不用过于焦虑,理解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就可以了。比如:当孩子顶嘴的时候,你会知道,孩子现在大了,不喜欢听命令式的语言了,你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表达方式,当你需要孩子配合你完成某项任务时,用邀请的语气或者商量的语气和孩子交流。慢慢你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没有那么难以沟通,或者不听话。

    三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孩子的主要表现为喜欢说不,对我的,更加敏感。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自我意识加强,父母就要有意识的从完全的权威,改为慢慢给孩子一些权利、适当配合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开始把孩子当成半个成年人去对待,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多给孩子肯定,让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得到良好的发展。

    粗暴的打骂,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最终对父母失望,对自己失望,最后对整个世界都失望了。就像开头那个富商的孩子一样,最终变得毫无怜悯之心,一味通过报复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最后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

    错误目的问题,一般是孩子内心缺乏爱、安全感、归属感而产生的问题行为,行为只是内心需要的负面表达。这种行为更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和引导,千万不要用惩罚和训斥来管教孩子。这只会让孩子更加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问题会层出不穷。最后还会伤到亲子关系。

    富商的孩子的所作所为就是错误目的问题,因为被绑架的经历,孩子产生了严重的创伤后遗症,他对绑架事件的不断模仿,对坏人的不断模仿,其实是在消除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和受伤感。如果父亲这个时候,愿意去倾听孩子的经历,去带孩子看心理咨询师,去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孩子慢慢相信爱,相信善良,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问题的,是需要改变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变成一个杀人犯。

    可是这个父亲却因为要面子,害怕听孩子说起绑架的事情,而逃避对孩子,对孩子的求助行为,回馈的是毒打和冷暴力。最终孩子绝望了,他不在相信善良和爱,用恨完结了自己的人生。

    二、父母改变不了孩子,但可以改变孩子的选择

    孩子一出现问题,父母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赶紧消灭这个问题,却没想过消灭产生问题的根源。因为问题容易看到,原因却不一定好找。很多教育方式就像西医思维,哪里有问题切哪里。可是你会发现,问题好像是癌细胞一样,怎么也切不完。但是如果你换成中医思维,治标治本的去管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慢慢改变。

    我们很难去强迫一个人改变,但是你的正确引导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选择。当你能够理解到孩子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时,你改变了你的管教方式,给到了孩子他的心理需求。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改变对人生的理解,他就会选择正确的人生轨迹去生活,向着阳光前行。可是如果孩子一直求助,你却毫无觉察,甚至拒绝理解孩子。那么孩子就会选择更加错误的人生轨迹去生活,向着黑暗前行,最终不是变成恶魔,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报复父母的无视。

    孩子因为没有写完作业跳楼的事情,最近又发生了。到底压倒孩子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父母的不理解。孩子在学校受了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回到家里父母不仅仅不安慰孩子的情绪,还继续一顿责骂甚至要挨打。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除了学习这件他做得不好的事情之外,好像所有的人什么也不在意。

    孩子的脆弱是因为孩子的内心并没有得到支持的力量,所以当多重打击一起到来了,孩子的心里世界就崩塌了。

    有一次上亲子课,我们邀请了几个家长来扮演孩子生活中父母、老师、家教等,他们站在椅子上,高高在上。让三个家长,扮演放学回家的孩子。一进门 ,孩子仰着头看到阴冷的父母的脸,一下子就安静了,然后父母一顿批评。接着,老师一顿批评,然后其他人也都是批评。三个扮演孩子的家长,逐渐泪流满面。在坐的所有看的人也都泪流满面,哭声不断。很多家长都在这个环节,看到了孩子面对的真实世界,一个小小的孩子,他究竟能承受多少,连我们成年人都承受不了的批评呢?

    当孩子在学校受批评,父母先不要着急教训孩子,先去问问他的感受,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你爱他。有什么话,想要对你说。让孩子可以放心在你的怀里哭一场。然后等孩子平静了,心情好了,你再去和他谈,他没有完成作业的事情。

    你可以对他说:爸爸妈妈很爱你,这次你没有完成作业,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你一定很难过吧。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该怎么改变这个现状呢?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计划,然后父母可以去给孩子一些建议。

    这样孩子内心感受到了父母的包容和支持,他得到了父母爱的教育,父母的指引会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不会觉得痛苦和绝望,他知道,他能够改变,明天会更好。

    雪上加霜的打骂,只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孤立无援,痛苦绝望。

    三、识别错误目的,家长见招拆招

    孩子的错误行为的目的基本上可以归为四种

    1、寻求过度关注

    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他的行为容易引发家长的恼怒和心烦的感觉,当你的孩子让你恼怒和心烦。孩子如果总是要家长围着自己团团转,这样他才能有片刻的安静。你就可以想一下,是不是最近忽略了孩子,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了。所以孩子才反复想引起你的注意,想要你多关注他。

    家长面对这类孩子通常会采取的行动是:不断地想要提醒孩子,哄劝孩子,实在不行,家长就直接替孩子把事情都给做了。然而却只有暂时的效果,没有长期的效果。

    解决方案是: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意识到,是孩子的归属感不足,父母平时陪伴不足而引起的。孩子需要通过操控父母而达到自己归属感需求的满足。面对这类的孩子,父母可以安排特殊时光,找固定的时间,专心陪伴孩子,比如每天晚上睡前两个小时,陪孩子玩游戏,讲故事,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一心专注陪伴孩子。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就慢慢不会纠缠家长,惹恼家长了。

    2、寻求权利

    当父母对孩子控制过度时,就会引发孩子的权利需求。这通常会发生在父母比较专制的家庭里。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听从命令,不太在意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需要。长此以往,孩子就开始反抗了。

    寻求权利的孩子的行为通常会引发家长的愤怒,让家长觉得自己被挑战了,受到了威胁。

    家长面对这类型的孩子想采取的行动是:我想收拾你。或者是算了,我懒得管你。

    很多家庭的矛盾来自权利之争。孩子长大成人,需要自己的人生主导权,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还是一味追求让孩子听话的话,那么孩子就会通过问题行为,挑战家长。比如说家长在意学习成绩,那么这个孩子就开始不好好学。家长不让玩手机,孩子反而偷偷摸摸去玩。总之,和家长唱反调,惹家长生气,他们会感到你管不了我了。从而来满足自己的权利需要。

    解决方案是:给孩子选择权,将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选择和权利交给孩子,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学会去选择,否则孩子长大之后也会失去选择的能力,遇到生活中的困难,会迷茫无助,无法度过难关。对于一些重大选择,要和孩子一起去商量,不要替孩子选择。这样孩子就不会用挑战的方式来争取权利,体验自我感了。

    3、报复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 只懂得惩罚孩子却不鼓励孩子;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严格要求和惩罚,容易让孩子产生报复心理,你不让我开心,我也不让你开心。

    孩子的报复行为会引发家长受伤、失望、难以置信、憎恶的感受。让家长觉得我孩子怎么这对我?

    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想采取的行动是,反击。孩子一旦到了报复这个阶段,就说明家庭矛盾已经开始升级了,孩子内心对父母已经产生了怨恨。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不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就会引发孩子自暴自弃的结果。

    如果是轻微的报复,家长可能就是觉得孩子简直把自己要气死了。有些孩子会说:我今天这样,还不都是你造成的?这不是你想看到的吗?好了你高兴了吧?

    要是严重的报复可能是,动手打父母。前阵子有的高中生假借给母亲按摩勒死母亲的新闻,就是孩子对母亲严格和控制的报复。类似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还有就是孩子自己自杀,来报复父母。有些孩子觉得:我死了,你们就高兴了。我死了,你们就解脱了。我死了,让你难过一辈子。用死来报复父母的不良管教。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内心,千万不要等待悲剧发生,才去后悔。

    解决方案是:停止对孩子的严厉和惩罚,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信任。改变和孩子对立的局面,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合作伙伴。从好好和孩子说话开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对待,不要觉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必须听从自己的安排。多陪伴孩子,减少要求,倾听孩子的内心,表达对孩子的爱、支持。让孩子看到生活还有很多美好的时光可以一起度过。逐渐融化孩子心里的寒冰。

    4、自暴自弃

    孩子到了自暴自弃的程度,说明孩子已经很受伤了,他对自己,对父母,对世界都不再信任。孩子认为,我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我已经不想再去奢求什么了。他们会觉得:说了也没用,做再多也没用。这个时候孩子通常会破罐子破摔,认定自己是一个坏孩子,然后做出更多错误的事情。甚至严重到混到社会中打架闹事,抽烟、玩游戏成瘾,去网吧不学习,退学在家,再也不想出门。

    家长面对这类型的孩子的感觉是绝望、无助、无能为力。

    这个时候家长要么选择放弃,要么就会过度帮助孩子。

    一些孩子辍学在家,或者被诊断为抑郁倾向,休学在家。然后在家中永远不想踏进学校半步,用放弃自己的一生来和父母对抗。

    我曾经遇见过一个孩子,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她的一生都由父母决定,包括考什么大学,报什么专业。父母从来都不听取孩子的意见,后来孩子在大学里,一直都处在班里的最后几名,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后来孩子抑郁了。就休学在家,但是父母依旧我行我素,不听取孩子的内心,只是不断的带孩子看心理医生,而不考虑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当然结果可想而已,孩子虽然看了无数心理医生,但是并没有好转。依旧在家不愿意上学。孩子见我的时候,很不配合咨询,但是她讲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以前一直都班里的尖子生,大学对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成了倒数。她根本不想再回到那个专业,也不想上学。

    一个孩子的问题背后,一定是父母的问题教育。如果父母毫无改变,那么孩子又怎么能够获得重生的机会呢?最后孩子决定自己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过这样的日子好了。

    自暴自弃的孩子,容易成为反社会人格、啃老族、精神疾病患者。孩子通过放弃自己,从而让自己不再拥有期待。

    解决方案是:改变教育方式,家长去做心理咨询,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习如何帮助这类型的孩子,学会对孩子表达信任和理解,学会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不放弃孩子,也不去过度补偿孩子,给孩子设置一些成功的机会 ,陪孩子去做孩子喜欢的事情,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真正了解孩子的真正品质,然后去鼓励孩子,以身作则去影响孩子。

    如果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之后,孩子愿意心理咨询的话,建议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孩子重新认识父母的教养行为,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重新认知自己的行为背后的需要,对自我的认同的需要,对自尊的需要,对尊重和价值感的需要。让孩子真正被理解到,知道自己的内在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他是可以被信任和被理解的。

    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缺少的是人情味的。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要从孩子的内心出发,帮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引领孩子踏上正轨。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导师,不断学习怎样做好父母,是一生的必修课。把孩子和问题分开,孩子是需要父母耐心引导的,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教育,是无法帮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家长如何见招拆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ex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