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1-22

2018-11-22

作者: 青山不知有白云 | 来源:发表于2018-11-22 11:52 被阅读0次

    我,一个虚构的故事

    ——从《未来简史》到《今日简史》

     

    重庆有乘客坐过站要求立即下车,被司机拒绝。乘客与司机发生肢体冲突,公交车冲进了江里,事件导致15人死亡。

    如果这台公交车是自动驾驶,这次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公交车在哪里停车属于程序设定问题,乘客不可能跟“程序”互殴。

    大部分时候机器比人可靠,自动驾驶比我们想象的更安全。基于这样的理由,自动驾驶汽车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出现在路上。站在统计学的角度,它会减少90%的交通事故。全世界每年被马路杀死的人都超过100万,而当死于马路的人数超过其它所有原因造成死亡人数总和时,就必须要改变了!如果有人每年可以拯救近百万人的性命,他就是我们的“上帝”。

    自动驾驶就是“这个人”。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出门可能是这样的:说出“启动”命令后,系上安全带,屏幕点亮,在输入目的地后你还需要先做个选择题。比如紧急情况下保人还是保车?一边是两个人,一边是三个,而停下来你自己会有危险,这时候撞向哪边?其实这些问题无须回答,系统会生成一个类似霸王条款的东西,你只要选择“同意”便可出发。或者只要你走近汽车,便默认你已同意系统自动设定的最优选择……

    驾驶的乐趣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汽车回归到简单的“运输”功能。在这个高速移动的私人空间里,你当然可以睡觉、游戏或者静静思考一番宇宙的奥秘。

        机器毕竟也会犯错。万一发生交通事故后,责任如何判定?

    第一场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3年前已经发生了,但犯错的是它后面那个司机。那个不靠谱的家伙当时可能就在思考宇宙的奥秘,忘了看路,因此发生追尾。如果后面这台车也是无人驾驶,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机器出错的机会比人少很多,因此在将来的公路上,人类驾驶员会成为捣乱者。我们相信,当无人驾驶汽车正式上路后,必须尽早将人类赶下去。

    来自非洲大草原上的我们可以爬树,也可以追随梅花鹿的足迹迂回前进,但我们天生就不适应高速公路。基于理性,将来会有法律规定,马路上的车辆不得由人类驾驶,人类驾驶等同于危险驾驶。就像今天由马驾驶的车辆不准驶上高速公路一样。

    安全快捷只是好处之一。目前深圳私家车保有量是300万台,根据测算有15万就够了,秘诀是自动驾驶加“共享”。从4G到5G绝对不是让你下一部电影的时间从一分钟变成一秒钟,而基于5G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让我们在那个高速移动的空间里游戏打累之后,再欣赏一番只有15万辆汽车的深圳城市风光。

    几乎没有人出门前会担心跟别的车发生擦碰,但是大部分车主都会考虑塞车问题。

    高德和百度地图正在帮我们解决大部分问题。上车前,我们通常会打开智能手机上的地图,查看路上的拥堵情况;然后选择一条显示绿色的线路回家。但越来越多的人只是输入目的地后,交由导航帮我们规划线路。高速优先,自动避开拥堵路段,诸如此类。

    地图是如何知道道路交通状况的?就是计算你手机的移动状态。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根据两个GPS点的距离来计算车辆行驶速度,再参照两个GPS点的时间间隔来推断该路段的交通状况。

    问题全部解决了吗?从深圳到广州可以选择广深高速和沿江高速,大家出门时沿江高速显示绿色,于是大家都选了它,结果导致该路段严重拥堵,而广深高速却冷冷清清——要是在春运期间这可能已经属于政治问题了。

    如果导航不能合理分配道路使用者,这样的“大数据”意义也有限。解决的思路还是要靠自动驾驶技术加“物联网”——让汽车与汽车之间直接对话。当所有的汽车入网之后,高度智能化的系统会自动帮我们搞定一切。

    只有一大堆数据还不叫“大数据”,大数据的意义是某个系统利用这些数据帮我们做出适当的决定。

    假如我们都关掉导航,地图上路面交通状况就会是一片空白。“共享”是大数据核心价值——每个人都在为它提供数据,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在享用它。代价就是我们得牺牲一点自己的隐私。

    是我们的隐私重要,还是大数据重要?如果了解大数据能帮我们做什么之后,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放弃自己的隐私。

    2015年12月,一部苹果手机曾经吸引过全世界的目光。它属于一位枪手,这个烂人制造了一起导致14人死亡的枪击案。联邦调查局人员需要手机里的信息,但没有开机密码。法院裁令苹果公司向调查人员提供手机解锁软件,苹果公司拒绝了。

    如果要将自己的隐私安全寄托在一家公司身上,我们还是干脆放弃它好了。

    深圳街头至少装了40万个摄像头,每平方公里超过200个。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早就没有什么隐私了。你的智能手机也暴露了你的全部秘密,在摄像头、话筒和蜂窝数据面前我们根本无处躲藏。你捧着电子书在阅读,那本“书”也在读你——哪些章节让你的内分泌瞬间紊乱,你是在哪个地方放弃这本书的……如果我们拿出一点隐私,可以换来我们更紧缺的东西,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成交——比如从根本上消除自己的孤独(悲惨)感。

    手机过度依赖者大多是因为孤独,而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告别孤独——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诱惑力?假如你喜欢《红楼梦》,恰好有一个人她看过原著及有关的所有文字视频资料,最牛的是她全记在了脑子里。她不就是你最好的聊天对象吗?即便“她”只是一台机器。

    实际上,很多时候就像电影《她》里面的男主人公一样,我们真正需要的就是一台机器。甚至只是一个声音——当然这个声音也是合成的。但“她”至少可以24小时陪你,跟你说最动人的情话。她知道你在想什么,知道你需要什么。因为她看过你书架上的所有书,记住了你浏览过的所有网页、来往邮件,还掌握你身体的各种参数……她甚至比你还了解你!她有缺点吗?她可能同时在跟3000个人说着同样动人的情话。再强壮的人也打不过三千个情敌呀!于是你瞬间崩溃了。

    这只是那部电影里的一个梗。当我们可以精确设定机器的幽默度、可信度后,升级后的“她”就会含情脉脉地跟你撒个小谎: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人,亲爱的!

    电影里主人公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她”知道的实在太多了。

    如果没有了隐私,我们还剩下什么?朋友圈就是一个我们甘愿出让隐私的地方。你每天花半天时间,把自己P成你想要的样子,并深深为“她”着迷;然后发布朋友圈,为别人制造焦虑。最后误以为那就是你自己——你变得更孤独了吗?

    朋友圈里的你只是一本书的封面,但是谁会在乎里面的内容呢?

    如果朋友圈里的你给大家带来欢喜,谁又会在乎真实的你呢?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告别孤独感,相对而言,自己的隐私没那么重要。如果能够让我们得到快乐,牺牲别人的隐私也可以考虑。

    但快乐其实是有秘密的,而且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快乐就是基于某种刺激,你的血液中有一些激素通过,你的某些神经元有一种被电击感……于是你感觉到了快乐!但这些都可以人为制造!千万级的豪宅是你需要的,快乐也是你需要的,尽管前者可以带来后者,但我们也可以直接得到快乐——省略前戏,直达目标!

    借助于大脑某个区域植入的电极,你可以永远处在人生高潮中,就像一位真正的藏地高僧——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

    人工智能到底能为人类做些什么,如果快乐都可以制造,或许你该问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基因工程已经可以让两只老鼠一辈子忠贞不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事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装置,从此你回到家里看着对方就可以心情大好。或者你看上谁了,花点钱做个小设置,你就可以跟她一见钟情了。实际上,那可以是任何人,不是人都行——决定你喜欢一个东西的机制已经破解,然后就可以借此控制你的好恶。

    如果我们运气一般,那个梦寐以求的人始终没有出现,我们该花钱为自己“定制”一个吗?《她》中的萨曼莎将会是大部分人的最爱吗?

    不止是快乐,我们的所有情绪都可以被控制——我们似乎需要重新定义人的概念了。

    事实上,情绪并非人类专属,我们只是自以为更细腻复杂罢了。如果情感可以被引导、被改变,它是否专属于人类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我们的大部分情绪来自于欲望的不能实现。脑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只是一个稍微有点复杂的生化过程。你内心当然有很多欲望,但它们混乱、幼稚、不稳定,且没有意义——如果某种欲望让你痛苦,脑科学家是可以帮你定点消除的;另外一些小乐趣,科学家也可以帮你增添。就像你打算买一部手机,关于手机的外形和功能你有很多想象,而苹果公司拿出一款比你能想象得到的还要好很多的手机,然后告诉你,这就是你想要的。你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吗?

    脑科学家将是这部手机。脑科学与信息技术会让我们在将来只需要坐在台前,通过一根“数据线”打开脑机连接,升级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所有情绪、想法都是一种生化过程,这些都可以用数字表达。在楚门的世界里,什么才是真实的?当周围全是假的时候,就要重新定义真假的概念了。

    我们的“思路”只是在模仿“链接”而已。千百年来我们被教导要有信念,不能只是数据。今天我们的“信念”可能已经受制于大数据了。

    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主宰之后,我们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只是地球的居民之一,几乎没有一项技能我们可以保证拿冠军。甚至我们的脑容量都不是最大的,但脑容量更大的尼安德特人被我们的祖先消灭了——我们一定另有什么独特之处吧?

    民主的基石是票选制度,它基于我们的感性;而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其绝对的理性。我们曾经认为感性——拥有内心世界就是我们的优势,因此我们一再被暗示要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星际穿越》里探险小组需要做艰难选择时,女博士就说了一番大道理:爱不是人类的发明,它一直都存在而且充满力量,爱是有意义的。她最后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去她的恋人那里,尽管他可能已经死了10年。那部电影也在试图说服我们,我们需要超越时空的维度,只需要相信,而不是理解。无数的“事实”似乎只是在证明一件事:因为拥有信念和爱,野兽最后变成了王子。

    对很多人而言,如果没有了内心的声音,我们还存在吗?

    双十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其真相是有人需要你消费。为了让你消费,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一直在暗示你:不消费的人是可耻的,不网购就没有朋友,你将被整个社会孤立……于是我们选择这个毫不特别的日子,一起守在电脑前参加“剁手”游戏——你相信这真的是你内心的声音吗?

    今年的“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日,它的意义显然大于一次购物。但我们每个人都被禁锢在了电脑面前,心急火燎地等待零点的到来。我们对失去内心声音的恐惧来源于失去自己的独特性,事实上,我们原本就不特别。

    世界上这70亿个“猿类”拥有基本的“共业”,因此我们都成了人。但我们之间的区别很小:基因检测已经证明全世界的人都来自非洲东部大草原。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都是我们的远亲……600万年前一头母猿产下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南下成了黑猩猩的先祖,另一个北上成了人类的祖先。7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离开了非洲,先后来到欧洲、亚洲、澳洲和美洲。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属于60万年前,基因检测可以肯定它不是我们的祖先。就像尼安德特人他们被我们的祖先消灭了一样,“北京人”在几万年前也被我们的祖先消灭了。

    其实,只要你还在使用语言,你就得接受语言的约定,就不会有什么想法是你的。一位爸爸一路上用类似播音员的腔调,跟妈妈和女儿说着几乎全是报纸上的话。我们真有自己的观点吗?

    我们终于变得不那么特别了——这是个好消息吗?

    刘慈欣在《三体》中描绘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未来世界。你家里的冰箱某一天会自动通知超市送来一盒鸡蛋,或者提醒药店送一些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万物互联原本是为了全方位满足我们的需求,最后我们发现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某一天我们有可能被省略掉……系统一样在运转,只是已经没有目的,或者说不再以人为目的。

    今天华尔街那些复杂的金融产品似乎已经只有“系统”才看得懂了,我们能看懂的就是结论:买入还是卖出。就像拿到自己的体检报告,你只需要知道结果就行了,至于那些数据也只有仪器才“懂”。

    问题是我们该信任这些机器吗?面部识别系统可以仅仅根据你的长相和表情判断你是不是一个小偷,据说准确率超过90%。人会犯错,但机器不会。最敬业的棋手或许一年能玩1000局,但机器一天就能玩100万局。人类即将被人工智能消灭,霍金最后这样警示我们。

    汽车取代马车时,马车夫经过培训后变成了出租车司机;当汽车无人驾驶时,司机可以干什么?其实我们都忽略了前面那次转变时马的命运——这一次我们就是那匹马吗?

    我们的欲望太多而理性明显不足,这样的“出厂设置”使得我们只能按照某种路径加速前行。前方就是悬崖,而我们的一只脚已经悬空。但是“程序”早已设定完毕,在另一只脚踏空之前,我们似乎什么也做不了。在“三体”文明看来,人类社会并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人类是一个邪恶的物种。

    神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但人一直都不完美。就波长而言,人类能够看见的光只占全部光的十万亿分之一。你能想象一只蝙蝠“眼”中的世界吗?

    《星际穿越》中的父亲最终凭借对女儿的爱进入了第五维空间。没有信念的我们甚至很难想象那是怎样一种存在——那就是我们死后将要去的地方吗?或者说它就像佛的存在一样吗?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许整个世界都是我们虚构出来的幻象,人工智能只是在为我们验证这一点。因此无需删除什么,因为一开始就没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1-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fl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