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打开手机淘宝,就能看到各种广告语,什么“再不抢就没有了”、“错过这次等一年”、“五万好货再降价”等等。总之,用了各种语句来刺激我们去消费。
于是,每到双十一都会有这种感觉,不知道到底要买点啥,可是不买又好像会错过一个亿似的。
总的来说,在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双十一狂欢后,店家们的优惠方案越来越烧脑,消费者的购物也渐趋于理性了。
最近看到两种思维方式,一种叫“海绵式思维”,一种是“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方式,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来水了吸一点,随着不断吸水,海绵也渐渐浸润了,也就是获取了一定基础的知识。
这样的思维方式,不需要我们绞尽脑汁去获得知识,往往坐在那里就会有现成的内容、方案摆在我们眼前。比如整理得非常细致完整的材料,且极具可读性,面对这样的内容,直接运用海绵式思维方式去吸取就好了。
可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毕竟过于被动。如果我们不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个点开看看,那个也瞄一眼,往往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这样的思维方式最终会让我们觉得主动权没有在我们手里,尽管每天都花了大把时间看这个推送那个介绍,却还是有点像无头苍蝇似的没个体系。
而让我们把握主动权的思维方式就是“淘金式思维”。淘金顾名思义,自己要拿起工具去挖掘真正需要的金子,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学习,需要带着辩证的思维去看各种分享。
古典在他的得到专栏分享里曾提到过“极其功利的读书法”,其实就是一种“淘金式思维”。比如,某段时间我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了幼儿睡眠问题,那我首先就会翻阅各种资料,从孩子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各项资料中挖掘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得出跟自身情况更贴近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思维过程帮助我们从A地出发更快地到达Z地,也是一种提升学习效率的方式。
但这并不是说“海绵式思维”不好,“淘金式思维”好。更多时候,需要结合这两种思维模式,首先通过“海绵式思维”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进一步运用“淘金式思维”时有问题可问,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消费习惯也是如此。我们关注各大购物达人的分享,无非就是图省事,运用“海绵式思维”知道买什么即可。但渐渐地,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常识后,我们更加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就对自己的实际需求也就更加客观。
出于实际的情况出发,面对一大波促销广告的狂轰滥炸,我们逐渐稳住了手,不再因为划算而疯狂买买买。
这样掌握主动权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