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周冬雨是《山楂树之恋》,真心付出、干净、至死不渝,冬雨之后再无静秋;再见《七月与安生》便是惊艳,白开水气质的小小只冬雨不用浓妆就这么淡淡地将李安生的不羁与不安生演绎的淋漓尽致;今日《后来的我们》看到小晓仿佛看到了安生的plus版,更为坚强,坚强底下的更为无尽的孤单,倔强的眉眼弯弯一颦一蹙一嬉笑都惹人疼惜。
他们说,看哭的都是有故事的人,而我,一个没什么感情经历更谈不上故事的二十岁女青年,却全程泪目。
从第一幕的黑白剪影眼泪就开始打转,遗憾到世界都没有了色彩么?一个人的世界没有色彩,两个人的重逢也没有色彩,灰色的画面里双方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故事的开始,小晓看向拿着车票的见清,女孩娇小玲珑、美目流盼、桃腮带笑、灵动不羁,男孩身材颀长、眉角如棱、鼻梁立峰、文质彬彬,有多少初见的一眼,定格了万年,而这一眼有多少种可能的后来。再圆满不过钱老与杨先生,一生、最才的女,一眼、最贤的妻。但不圆满的后来太多太多。如英台与山伯,一见如故,义结金兰,三年同窗,但生不能同衾,死化蝶蹁跹。如仲兰芝与仲卿,本该是白头到老恩爱夫妇,却敌不过封建教义,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如玉环与隆基,云想衣裳花想容与马嵬坡下千军,君王之抉择,手刃宠爱三千。如牛郎织女,一年一见,用眼泪撒着思念的娇,但如果有一个人熬不过这相思之苦,留另一人茕茕独立,那七夕的雨会不会更加瓢泼。
后来,小晓不断的交男朋友,公务员、国企职员、某局处级干部,标准很明确:稳定,有房,北京户口,一个安稳的家。但无论小晓多么努力也败给了对方他妈,输给了自己被小三的天真。见清一直以娘家人的身份酸酸的提醒着小晓“你清醒一点”,熟到住同一间房也不会尴尬,一对耳机一人一个听音乐,手拉手一起跨年,但所谓娘家人不过是偷偷爱着你。
跨年夜,荷尔蒙诱使下的肌肤之亲,随着俯拍镜头不断上移,画面舒展纵深,北京啊北京,木板墙隔断而成的不是一个个房间,是一个个正在上演着的鲜活生动的故事。
再后来,小晓房子户口统统都不要了,选择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婚姻似乎是功利的,但爱情不是。学历、薪水、颜值、家庭、车子、房子,男女青年暗暗衡量着对方的条件是否相配,算来算去,心里那杆秤哪有平衡的时候,然后功利的选一个最合适的,结婚生子。但爱情不是,爱情是我闹你笑,是你说的我都懂,是舍得用两顿饭钱换你一路温暖,是两个人的相互征服。
你得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 不是因为我想要什么 而是你想要什么
见清,我走了。
2043号地铁,来来回回,穿过了人群和日夜。
我以为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以为见清的游戏大获成功之后他没再见过小晓,各自生活,但他去找她了,于是我开始期待这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还是失望了。
我已经努力变成你想要的那个样子了。可我已经不是我以前那个样子了。见清以为小晓要的是房子,以前确实是,但小晓爱了见清之后就变了,她要的是一个家,一段相互扶持一起打拼的爱情。说到变,有朋友问过我,怎么感觉两三天不见你,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我答:下一秒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爱情的力量让女孩不是以前那个样子,而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人、事、样貌、性格、思想、行为等等不同的元素不断地在彼此之间相互折射,像一段段基因整合到我们的DNA上,融入到身体里,再不断的复制表达,人就变了。
分手之后我们就不要再见面了。
2018年元旦,再相遇,见清已有家室,小晓还是一个人漂着(像极了安生),两人诉说着曾经的那些美好,然后说再见。伊恩和凯莉的世界也有了颜色。但小晓的世界不知何时才能填上颜色。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却没有了我们 后来的见清和小晓真的学会如何去爱了吗?
一直佩服着“国产矫情片”的编剧,他们把生活写进电影,用电影折射出生活。看哭的人不一定有故事,电影本身就是故事,无所谓深度,你哭了,就得承认这部电影的本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