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为了你好吗?

父母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为了你好吗?

作者: 卡卡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4-01 20:57 被阅读0次

    你好,欢迎来到“卡卡读书”。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父母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为了你好吗?

    点击保存高清大图   方便学习分享

    1

    2018年,一则“北大才子十多年不回家,已经拉黑父母6年”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一时间,网友骂声一片。

    很多人觉得父母辛辛苦苦把他培养成人,他却反过来这样回报父母,实在是有违孝道。动物尚有“跪乳之恩,反哺之义”,何况一个在国内上名校的高材生。

    不过,这位北大才子的回复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在网上发布了一封长达15000字的公开信,信中不是他的忏悔录,而是对父母深深地控诉。

    他指责父母过强的控制欲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他甚至为了治疗心理创伤而去攻读心理学的博士。

    在这位北大才子看来,父母“辛辛苦苦”表面上是为他好,实际是一种过度控制。他说,从穿衣吃饭到与人交往,他无时无刻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

    公开信一曝光,这位北大才子立即获得了很多人的同情。不过同情之余,还是有很多人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毕竟是生你养你的父母,做人要有孝心”。

    父母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为孩子好吗?   

    2

    《原生家庭》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这本书告诉我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两句话,其实是个伪命题。很多时候,所谓的“父母的好心”,其实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而且,这些伤害可能会伴随孩子一辈子,反复带来次生的危害,甚至在代际间传播。

    《原生家庭》是美国作家苏珊·福沃德的作品。苏珊的另一个身份是心理治疗师,所以她能够从专业角度展示家庭中种种隐秘的、被人忽视的对孩子的伤害。

    因为话题的热度,内容的专业性,《原生家庭》出版后,一度雄踞《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榜首长达44周。

    下面,我们就从“有毒父母”这个概念入手,来介绍一下《原生家庭》这本书。

    什么叫“有毒父母”呢?所谓“有毒父母”,是指给孩子带来伤害的父母。

    这里的“伤害”指的是父母的持续性的、反复出现的负面行为,比如长期侮辱孩子,殴打孩子等等。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做出性虐待,或者对孩子身体伤害极大行为的父母,也是“有毒父母”,因为这样的创伤只需要一次,就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

    偶尔情绪失控的父母,则不属于“有毒父母”。

    因为他们虽然也有过打骂孩子的行为,但平时依然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这样的父母并不属于“有毒的父母”。

    书中把有毒的父母一共分为七种,我们这里来介绍三种常见的类型。  

    3

    第一种,操控型的父母。

    “操控”本意不一定是贬义词。比如,孩子刚会走路时,父母控制孩子不让他跑到马路上,这里的“操控”就体现出家长很负责,很谨慎,我们就不能说她是操控性的父母。

    但是,如果孩子成年后,父母还是不放心孩子过马路,有这样行为的父母,可能就属于操控型的父母了。

    这类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约束你的言行,让你活成他们喜欢的样子。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来关心你,让你察觉不到操控的存在。

    比如,明星高晓松的父母,就是操控型父母。

    高晓松出生在北京一个典型的高知家庭。在他们家,硕士基本算是文盲,可想而知他们家人得有多牛。

    生在这么一个高知家庭,对高晓松来说,是荣耀,更是压力,他的父母除了对他寄予厚望外,更多的是掌控。

    比如,高晓松想上浙大,但父母让他必须上清华;上了清华,父母又规定专业必须是电子工程;等他读完清华,父母又安排他必须去国外留学读博。

    不仅如此,父母还把他人生的终极目标都确定好了:日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者科学家。

    但是,高晓松的理想并不在这里。他喜欢艺术,热爱音乐。面对父母的精心规划,高晓松感觉特别压抑。

    正如,他在《奇葩大会》上的那段关于原生家庭的独白一样:

    “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有长达20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我跟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导致我年轻时出现很多问题。我一辈子没问过我父亲一个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任何问题……”

    这样严格的管控,让高晓松直到40岁之后,才真正走出来。我们很难想象,之前的几十年,他到底是怎么度过的。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从小给孩子规划好了一切,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孩子成年、独立了,他们还不放心,跑到孩子身边去给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甚至孩子好不容易谈个男/女朋友回来,父母又会各种挑剔,非得让孩子的对象满足自己的要求……

    他们这样做,表面上是关心孩子,为孩子好。实际上,是他们希望孩子活出自己所期望的样子,通过掌控孩子,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4

    第二种,身体虐待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特别容易激动,动不动就会打孩子。

    同事刚子的父亲就是这样的。

    刚子的童年,可以用“小心翼翼”来形容。因为,他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会突然生气。所以,他做什么事情都特别小心。即使这样,他的父亲还是会经常打他。

    父亲粗暴的行为,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对谁都不相信,因为既然本该最亲密的父亲都能伤害自己,何况他人呢?

    现在,刚子已经成年。但因为对别人缺乏信任,他的两次婚姻都以失败而告终。

    父亲64岁那年告诉刚子,打他是为了他好。因为父亲认为,多打几次,孩子就会对痛苦产生免疫;这样,孩子长大后经历伤害,就不会感觉到痛苦了。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奉行“棍棒”教育,认为“打”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考试没考好,回家打一顿;孩子东西丢了,回家打一顿;孩子不小心打破了开水壶,依然是打一顿……甚至自己哪天心情不好了,也会把孩子拖过来打一顿。

    这些父母认为孩子只有受到惩罚,才会更认真学习、更小心做事。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关爱,而不是打骂。只有被爱滋养的孩子,才能更勇敢、健康地成长。

    5

    第三种父母,语言虐待型父母。

    这种父母特别喜欢辱骂孩子,而且他们还会将“辱骂”合理化。比如他们会说“我这样说,就是想你更优秀点”或者会说“不打击你一下,你就会太骄傲了”。

    丽丽的母亲就是这样的类型,她希望把女儿培养成非常优秀的人。丽丽小的时候,只要她哪里做得不好,她母亲就会狠狠地当众羞辱她。

    奇怪的是,每次她做得好的时候,她的母亲也会打击她。这让丽丽很矛盾,她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让母亲满意。所以,小时候的丽丽特别没有自信。

    长大后的她,也是如此。现在,她是一家公司的客户经理,却仍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即使领导对她很赏识,她也不认为自己可以胜任这个岗位。丽丽的这种不自信,主要就来自小时候母亲对她的言语虐待。

    言语虐待打骂下的孩子,即使成年后取得某些成功,他们的内心也会非常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他们取得的成就越大越痛苦。甚至人会亲手破坏自己的成功,来换取内心的平静。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父母对孩子做出的一切,并不一定都是为了孩子好。

    很多“有毒父母”的目的是极为自私的,他们为了获得精神上,或者欲望上的满足,做出了很多伤害孩子的行为;而且,他们不但不会忏悔,反而会用“为孩子好”的谎言来美化自己的言行。

    当然,《原生家庭》这本书,并不是要我们反对所有父母的行为,而是要我们注意辨别,父母的行为中,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以爱为名的“恶”。只有做出正确分辨,我们才能减少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获得更加幸福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为了你好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ib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