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必须将创新视为一种常态。然而,很多人提到创新就觉得举步维艰,今天这一篇就从创新的三个基本原则——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晓喻新生。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包括防疫策略),这三个原则都是通用的。读完大家可以反思一下我们是卡在了哪一步上面,也许会有所突破。
不破不立——放弃旧有习惯,是成长的前提
创新和突破的难点,就在于你要能够忘掉已有的经验和习惯,尤其是那些曾经被证明过成功的经验,并找出新的解决方案。把自己过往的经验、最擅长的东西暂时放掉,这是关键,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懂得学习,并从而获得创新。
外界一定是变化的,我们必须将创新视为一种常态,必须能够学习和融合新的要素。学习是创新的来源,是驱动成长的力量。而放弃旧有习惯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是成长的前提。
正所谓——不破不立。
破而后立——break to found, fail to succeed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创新,并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新东西,而是你并不知道原有东西的本质需求到底是什么。当你理解这个本质需求的时候,你对创新就更容易理解。
例如现在的防疫策略会有这么大争议,一个原因是对民生本质需求的理解有争议。简单讲,在任何一种特定的防疫策略下,各个群体得到的收益和遭受的损失是极度不平衡的,全局上损益权衡得到的合理决策,对某些个体人群可能就是压死人的大山。这种问题,单喊口号吹起号角拖着疲惫不堪食不果腹的民众发起总攻是不行的,必须形成某种包括医疗、民生、养老、教育等在内的利益补偿(benefit compensation)机制才能维持一个全民基本的共识,否则就是字面意义的「为了大局请你去牺牲吧」。究竟该怎么做,很值得各行各业的专家们打破边界,共同携手探索和创新。
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今天,很多新东西都在朝这个方向走。当你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就会认知当下与发现未来。
晓喻新生——创新需要试错的勇气
只有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坎坷,才能获得新生和突破。创新业务和模式是有风险的,每项创新任务虽然均具有明确的战略引领,但却不完全具备成型的配套战术,所以改革创新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科学理论和辛勤付出不一定能够换来理想预期。作为leader,你是不是具备包容性,允许别人试错?
适当的容错机制是新文化。任总曾说过:“在华为,把创新做出来的人叫天才,这样的人很少。努力做创新没做出来的,叫人才。这两种人华为都需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新文化就是需要能够包容试错与失败。组织要有创造力,就必须鼓励大家试错,而且必须包容试错与失败。
明确界定功劳与过失的评估标准,制定尽职合规免责事项清单,为创新者的积极作为托好底。特别是针对在执行改革创新发展事项中产生的正常损失,要公平判断是非,综合发展战略、决策背景、外部环境等因素,以较长周期客观衡量功过,支持鼓励创新。
激励价值创造而非仅仅考核绩效。组织鼓励创新就必须建立基于基本底线之上的容错机制,员工敢于去探索新领域,整个组织的活力才能激发出来。仅仅是做考核,不会有未来;但是如果你进行价值创造,就可以做得到。如每年拿出净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创新基金,设计相应的创新成果分享机制等。
最后,保持韧性,保持简单,破而后立,晓喻新生。韧性不仅仅是抵御危机的能力,更是打破旧习与时俱进的能力。简单不是不作为不创新,而是聚焦在事物的本质而非杂音,融而后通,破而后立,晓喻新生。
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并持续保持创新动力,我们才会在变化中获得新生和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