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以后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写读书笔记,要不要分享下。为此,纠结了一个多礼拜。先来说说为何纠结。首先怕没有说服力,我还没有孩子,分享育儿经验显得纸上谈兵。其次,怕被有育儿经验的人说不可操作,有句神句是“等你有孩子了你就知道了”。这其实还是反映了我自己内心不够自信和笃定,会被其他人影响。
我记得我请教过一位长者,婚后丈夫真的如她们所说“婚前婚后不一样,婚后就对你没那么上心了”“生了小孩你就知道了,根本没时间做其他事”“等你和婆婆住一起就知道了,哪有婆媳好相处的”。我是一个对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有点畏惧的人,源自于相处不是很融洽的原生家庭模式。所以当我结婚一段时间后我就特别恐慌,当我请教这位长者时,他首先问了我一个问题:“那你觉得你家胖子在婚前婚后对你有变化吗?”我坦白的讲,还真没有。这是他说,那不就行了吗,别人怎么说是她们的生活,你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这是一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我比现在迷茫,是心智上的迷失。后来很多次徘徊的时候我都提醒自己,你自己是什么样,不要管别人怎么样。这个和张德芬老师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道理一样。
所以我不知道以后我有了孩子是不是生活会力不从心,我告诉自己先做好自己,看想看的书学想学习的知识。
好了,来聊聊这本书。
这本书的理论性偏强,看起来需要耐力。这一点我特别佩服樊登,因为我中意这本书是听到他五十分钟左右的解说分享,当时觉得超级棒一定要买来看看。所以我接下来想改善的也会有这一方面,如何让自己的输出更棒。
我们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
1. Baby的时候,玩一个玩具或者做一件事情比如拧瓶盖或者扔球捡球,能够一直重复做?
2. 也是特别小的阶段,会不会因为身边的环境变了突然大哭?比如今天吃饭的筷子不是以前他一直用的那一双。
3. 三四岁的阶段,走路太慢或者系鞋带等他自己做的事情让你很着急,有时候还会着急去给他代行完成。
4. 上学后,老师说什么都听,没有分辨力。
我们一个个分析。
1. Baby的时候,玩一个玩具或者做一件事情比如拧瓶盖或者扔球捡球,能够一直重复做?
因为我没有孩子,如上所说,那我在看书的时候就结合身边人的情况做联想。
我的回答是这四种情况都出现在一个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20岁左右,我侄子4岁,都是虚岁,放暑假我在家看护他。我们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我坐在房间的一角,他坐在对面的一角,扔皮球。周而复始,他扔给我,然后我再扔给他。他每一遍都很开心,咯咯地笑。因为我那时候也不成熟,觉得他其他游戏也玩不了,刚好我也读了另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印象特别深的是家长一定要跟孩子做互动游戏。所以我就选择了传球这个简单的互动游戏。
试问,有几个成年家长会有耐心陪孩子做这样重复性的游戏?妈妈还好,爸爸嘛,估计玩几遍就没耐心了吧!觉得这孩子什么毛病,一遍一遍的重复。
是的,我们不明白孩子的感受,因为我们常常用成人的思维去教育孩子,却从未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
这每一遍的重复对孩子来说都是新的体验,都带给他新的感觉。
2. 也是特别小的阶段,会不会因为身边的环境变了突然大哭?比如今天吃饭的筷子不是以前他一直用的那一双。
这个大家应该都有共鸣,但是大部分家长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强制压制吧!
这一点书中讲的是孩子特别注重秩序感。家里家具原本的放置位置有一点更改,敏感的孩子发现了那一定要纠正过来。
有孩子的家长可以关注下哦~
我个人感觉小孩子真的蛮注重规则的,比如过红绿灯的时候,比如老师布置活动规则的时候。很多时候家长在埋怨熊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成人给孩子的影响是否都是正面的?
3. 三四岁的阶段,走路太慢或者系鞋带等他自己做的事情让你很着急,有时候还会着急去给他代行完成。
这个太有共鸣感了吧!对,大家都有经历。是不是会说太忙了啊,没办法啊,快要上班了还在那磨蹭我能不帮他嘛!
哈哈,你瞧,我们还是没有现在儿童的角度去教育。孩子那么小,能和成人一样的速度去完成日常活动吗?
是的,我没孩子,我不知道多烦。我们现在只谈理想层次,能做到一点也好。
4. 上学后,老师说什么都听,没有分辨力。
这一点其实真的是要求老师的职业素养和爱了。太有争议,是我们无法决定的。还是从家庭教育去修正吧!
教育,贵在言传身教,前提是家长要不断学习。哎,我还是先做好自己,再做家长吧~
胡静 Jessic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