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279447/57cc294e8884ea65.jpg)
天气出奇的好,气温也有所回升。但所谓春捂秋冻,乍暖还寒季节,还是保守点好,出门,还是全副武装。
午后返乡,进门时老父亲在读报,俄乌冲突、丰县事件,门儿清。
与正在隔离的同事聊天,三岁多的女儿与她在一起,怕时间长了这么大的小孩不配合,想不到特别的乖。在别的酒店隔离的父亲在视频里问她,住酒店开心吗?她说,我不是在住酒店,我是在隔离。她还说,这里怎么那么多医生?她把穿隔离服的工作人员都当成医生。当告诉她今天有可能要回家了,问她想不想家,她说有点想吴江了。如今的孩子,真的太懂事了。
昨晚读毕周绚隆的《易代》, 这本书的副题是: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所谓易代,是指明清易代。
当年清兵下江南,遭遇的抵抗和镇压的残酷,是前世所无的,扬州十日、江阴围城、嘉定三屠都是在历史上出了名的,侯氏就是嘉定的望族。在短短的一二年里,侯氏家族遭受两次重大打击,先是城破时的殉节,后是因海通案牵连而遭到的清算。海通案是江南抵抗人士与南明王朝之间的通联,当然不被清政府所容忍。这本书依据侯岐曾在两次大难之间的日记写成,除了侯氏一门之外,还有家眷姻亲文友世交,其中也涉及不少苏州、吴江的人物,如侯岐曾的表弟杨廷枢,就被杀害于芦墟的泗洲寺。
说实在的,这本书并不好读,一是有大量的引诗和引文,虽然只是三百多年前的文字,现在读起来也很不轻松,好多字不识,好多词不懂,好多典故更是不知,比如“诛求”一词,不查词典我是不知是敲诈勒索之意,诸如此类。我也懒得查,囫囵吞枣,大体能懂就行。逐字逐句,还得专业研究的才行。
二是文中涉及的人物多,古人有名,有字,有号,还有些约定俗成的叫法,除非特别注明,很难弄清。我看的时候,是把书中所附的人员关系表摊开在手边的。但就是如是,还是有点稀里糊涂。
三是整本书气氛压抑,那种朝不保夕漂泊不定的焦虑煎熬充斥其间。侯家是望族,是官宦世家,或者说是既得利益者,在易代之际,选择的是不顺从,甚至还幻想着复明的那一天,到大难临头时,只能殉节。此后,面对清政府的籍没家产等处罚,以及地方兵丁的诛求,一心想通过贿赂关系搞定,结果人财两失,越陷越深。虽然曾是有权有势的家族,但在大风浪里根本不堪一击,由此想到那些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真的是生如蝼蚁。
这是今年读毕的第8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