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下出行行业的代表,打破了原有的出行市场格局,让人们享受到了共享经济带来的实惠和便捷,看到了共享经济在未来的巨大潜力。然而在市场的竞争中最无奈的是:你没有被对手给打败,却很可能被一纸公文打败了。
网约车细则是共享经济的一瓢冷水吗?
10月8日是中国24节气中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更冷。然而,在这个节气里同样感到这股冷气的还有出行市场的从业者和出行者。就在寒露当日,北上广深等各地的一线城市相继推出了网约车细则意见稿,这是继7月28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来提出的网约车细则草案,并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准入门槛。
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网约车细则中,北上广深虽略有不同,但都比以往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并且对车辆的年限、轴距、排放量等做出了明确的限制。其中广州必须是粤A车牌并且是一年以内的新车。深圳则要求司机是本地户籍并持当地居住证,而北京和上海则极为相似,北京和上海对网约车驾驶员的户籍提出了要求,非本地户籍驾驶员不得从事网约车运营。
新约车细则一出,反应最快的是各种媒体,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新出行方式的确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带来了实惠。各地方政府的新约车细则都惊人的一致,政府完全是在用屁股办公,甚至故意曲解《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本意,是“新瓶装旧酒”走出租车管理的老路,给共享经济泼冷水。
网约车细则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
而就在新政草案提出当日,作为网约车中的独角兽——滴滴打车,首先作出了回应,滴滴在声明中认为,京沪等地意见稿将导致数百万网约车司机师傅或将失去目前的工作机会与收入,数百万家庭将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大量司机将面对失业打击,成为社会闲散人员,重新寻找工作,或将造成群体性危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滴滴公布的数据中,上海目前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的不足1/5;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在上海,只有20%的车辆符合轴距要求,只有2.5%的司机符合户籍要求。若加上车辆牌照、司机驾照等要求,乐观估计在上海也只有2%的专车符合要求,98%的专车将被淘汰。
不难发现,滴滴如此着急回应是有原因的,在网约车市场中,滴滴打车占据了市场近90%的份额,如果按照10月8日的细则草案实施的话,滴滴在市场中的份额将会大幅缩水。而有关人士分析认为,滴滴现在估值过高,泡沫严重,此细则一出,滴滴有可能缩水近四成。
有趣的是,易到和神州均对网约车细则持支持的态度,在此前滴滳并购优步后,易到顺理成章由第三升至第二。此新规如果一出,易到会近一步拉近与滴滴的市场份额。现在能与滴滴直接形成竞争的也只有易到,所以说易到与滴滴各持不同的态度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神州专车对新政持也支持的态度也并不奇怪,因为神州专车是典型的B2C模式,有自己的车辆和司机,对司机和车辆的可控性很高,本质上和出租车是一样的,对司机和车辆本身就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并且乘坐专车的客户消费水平相对要高一些。所以,网约车细则对神州的限制不大,因为本身的车辆和司机基本都在细则的范围以内;滴滴则是C2C模式,虽然拥有海量的司机和车辆,但对车辆本身的控制力有限,在通过大数据让司机和乘客自由匹配时,对车辆和司机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审核机制上并不能很大程度上保证车辆和司机的真实性,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滴滴和优步老出现幽灵车的离奇事情了。
是错位竞争还是垄断,高品质服务是高价格吗?
“京人京车”必定会让数量庞大的网约车司机面临失业,虽然暂时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但依然缓解不了城市人口的压力。但为了生活,这些长年在外打工的人依然会以各种方式游走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外来务工人员。
在北京出台的细则草案中,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新能源车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7座乘用车排气量不小于2.0L、轴距不小于3000毫米、车长大于5100毫米。在提倡环保节能的今天,这种大排量的出行方式显然是与绿色出行背道而驰的,随着油耗的增高,出行的价格也会翻番,一个打工者也不可能天天打着帕萨特、奥迪这样的高档车上班。但凡开的起这类车的人也不可能有时间为他人提供出行服务。
如果是这样,除了日常的公交和地铁以外,出行另一个实惠选择也只有出租车。便宜的挤不上,网约车全变成了高档专车又坐不起。实现差异化错位竞争,势必成为了保护出租车群体利益的幌子。这样,不但对原有出租车司机起不到约束作用,反而让现有的本地持证司机更有优越感,出现挑客、拒载的现象将会重现。
既然已经错位,又从何谈起竞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