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立秋了。
感觉2022年过得尤其的快。虽然在南方的惠城,八月还处在炎热的夏天。何况,一年中秋并不明显,就是到十月间,尚还可穿短袖。然而我的心,我的感受,和节气的到来是同步的。人虽在这里,我的心,我的感受如同是在家里。家乡四季分明,物候与节气是相当对应的。因此,即便身处炎热,我仍然能感到秋的样子。实际上,一个礼拜前,台风携雨送来清凉,在早晨,我也就看到了秋的身影。那一种感觉、感受,大抵就是新秋的样子吧。新在前,秋在后,多么美妙的组合。
说到秋,常给人悲秋之感。草木萎黄,落叶纷飞,颓废的伤感。经过这么多年的秋,我感到它并非全然是这样。正如刘禹锡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确有它深沉的美。
四季里,我并非只喜欢秋。春天自是喜欢,有春花春红。冬天我也喜欢,有飘雪梅香。这么说来,唯独对夏天的感触不深。谈不上喜欢,也没有什么可厌。
我最喜欢的是怎样的秋天呢?我想,就是现在的新秋。其时,真正的秋天远没有到来。它是新的。犹如新稻新米下来,不用菜佐,香喷喷的米饭大概也能吃一碗。因为它是新的。还带着田野泥土风露的气息。即便是属一年之秋,新秋也给人一种期待,一种希望。浓抹重彩的大地画卷,即将展开。
前些天,大概十天前,那天的早晨,我与新秋匆匆一瞥。我还写了一篇文字,题目就叫《在夏天和秋相遇》,此言不虚。那一种平静,宛如深山间的湖泊。安祥平静。清风徐来,清凉婉约。岁月静好,拿“活在珍贵的人世间”一句来形容那一刻想必也是很适当的。
除了新秋,我喜欢的便是中秋了。即人间八月,桂花开的时候。这是秋的盛期。如果强拿“多一分则妖少一分则黛,浓装淡抹总相宜”来形容秋的这个时期的话,我觉得也是恰当的。随着桂花凋谢,芳香淡远,秋深意浓,其中就含了冬的意味了。
秋天,大概容易使人生发诗情,像春天一样,一不小心就软了,醉了。秋天,大概是容易让人怀念的。怀念过去,更觉得珍重眼前的必要。秋天因为成熟,容易引人沉思。正如刚刚过去的中元节。
我还喜欢的一种秋,则是藏在文字中。比如在一首诗中: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新秋》齐己.晚唐
在新秋读一首这样比翼恰宜的诗,好比一杯新茶在晨曦中盈鼻润喉。也能从文字中,与诗人同步同感。试想,一千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在新秋的早晨,推窗所见的景致,怀着对生活的感慨,写下这首诗。读来便感到是和自己迎怀相遇见。像朋友,像知交。
更有藏在文章中。若说写秋最好的作品,我认为,不过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写得真好!实在不忍舍弃,将最美的部分,摘录在这里分享。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故都的秋》郁达夫)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又是一天早晨,起床去洗漱,感觉秋就在窗外。天地清和。那一刻静默里,想到家。啊,破碎,错误的人生呀!
我的人生,我的生命,在年岁时光里,就这样一点一点地逝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