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韦恩·戴尔在《正能量修成手册》里说到:“我们相信什么,世界就是什么。”的确如此,我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它会成为一种“过滤器”,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
芳芳是某班级新上任的班主任,前任班主任告诉她说,小东是这个班中成绩较差、坏毛病较多的小孩,要她留意点。因此,由于前班主任的警告,她就对小东有了偏见,她的“过滤器”告诉她,小东是个不好对付的坏学生。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芳芳第一天上班就找小东谈话,给他打“预防针”。为了严加管教小东,她甚至把小东座位安排在教台旁边。
小东也觉察到新来班主任对他管头管脚,就跟芳芳对着干,闹得更是无法无天了。
看到小东的行为表现,芳芳也更坚定自己的想法:小东果然是个不好对付的坏学生。
如果芳芳试着改变一下她的“过滤器”,她或许这样想:小东确实成绩不太好,但只是有点调皮,本性是好的。然后选择相信他、鼓励他努力学习,情形就会大不同。
在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对他行为模式的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听不懂,说不清”的沟通难题,正是由于“过滤器”在起作用。
那么沟通中“过滤器”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语言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社会地位),也就有了不同的思维模式,有着不同的“过滤器”。有时候,大家听到的是同一个词,通过“过滤器”之后,理解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过滤器”为有效的沟通设置了障碍。了解这些“过滤器”,对于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有很大帮助。
其次,当我们接收不到真实信息的时候,我们会对别人做出各种猜测,并错误地把猜测当成事实,让其影响我们在沟通中的行为。例如,当我们向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咨询的时候,我们心中就会开启很多自以为是的假设:如贸然闯入会冒犯对方、对方会觉得我的问题很无趣、甚至不喜欢我,进而把这些假设当作事实,不敢主动进行沟通。
此外,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认为对方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我们是一样的。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群鹅在河里游泳,乐观者觉得鹅成群结队快活地划着双掌,多么自由与恣意呀;悲观的人却想到鹅之所以那么恣意,是因为双掌在拼命地划水,甚至都没有人看到并理解他们的累。
因此,在沟通前,充分了解自己,搜索对方相关的信息,是开启愉快沟通的第一关卡。
02
前面我们谈到了“过滤器”会影响我们在交谈中接收到的信息和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将交谈模式分为三类:
[if !supportLists]1、[endif]将注意力集中在“我在交谈中做了什么?”
这类沟通模式的人大多数会采取主动阅读书籍、文章,想让自己变更健谈,交谈的时候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但容易错过人际沟通中最大的资源:对方的人生阅历和思维观点。
[if !supportLists]2、 [endif]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在交谈中做了什么?”。
这类沟通模式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想法上,注重迎合对方,不能坦诚地表达自己观点,以致于忽视沟通的本质。
[if !supportLists]3、 [endif]将注意力集中在双方的“共同兴趣”。
尽管有时候我们能发掘到双方感兴趣的交集很小,但这里是双方沟通开始的地方。双方的“话匣子”打开了,以此为基础探索双方的“未知领域”,这个交集就有可能变得出奇的大。这样我们的观点就可以从“自我”到“对方”,最后到达“我们”了。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过,当我们对他人感兴趣时候,他人才会对我们感兴趣。因此,在沟通前,当我们充分准备双方的感兴趣的话题,不仅可以缓解交谈前的压力,还可以通过共同兴趣点引出更多可以讨论的内容,让交谈充满着激情。
03
《道林格雷的画像》王尔德曾言: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意思是漂亮的外表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然而找到一个内在有趣的人,并非件容易事情。同理,在沟通中,人们更喜欢与情商高,有独特观点的人交谈。所以平时要多留意学习,前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才会让别人对你有交谈的欲望。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有趣的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永远保持好奇心。多读书看报、多观察周围有趣事物、遇事情多问“为什么”、探索每次交谈中的未知领域来增加自己的内涵,沟通时候就可以做到言之有物。
另一方面,沟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准备好自我介绍,让对方了解自己;准备些开场白,以及查询对方相关的信息,以备谈话时候避免陷入尴尬境地。
此外,交谈中,善于从肢体言语上、周边环境捕捉有效信息,灵活地进行话题的切换,做个识趣的人。真正的交谈在第一句话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交谈双方都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然后解读获取无声信息,做出各种预判和假设。
早期一份研究表明,交谈中,只有7%的内容是话语传递的,38%的信息靠语音语调传递,而高达55%的信息都是来自肢体语言。因此,肢体语言恰恰能反应出对方真实感受。
c�����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