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册P213-222

上册P213-222

作者: be4b6c88d57e | 来源:发表于2017-05-09 18:36 被阅读0次

    P213

    「日常生活修无常」

    了知无常的道理,就是让我们放下过度的执着。不论现在享有多少的名声财富、多少的温情与快乐,都要常常提醒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是暂时的,不要因财富权势而骄慢,也不要沉溺在世间的幸福快乐中。

    古时候噶当派(注解1)的修行人,对修行有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1)心依于法:心唯有依止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2)法依于贫:而要依止解脱法,精进修行,生起佛法的境界,就要依于简单的生活,不贪求世间名利,让佛法融入自心。(3)贫依于死:一辈子这样少欲知足,精进实修,直到死亡。(4)死依于干涸之壑:死亡之处,也不是城市等散乱之处,而是适合修行的寂静处。

    这“四依处”口诀的法要,就是提醒我们要了知无常,要减少对世间事物的执着,心要时时依于正法。很多人虽然知道总有一天要死亡,但因为没有经过深刻的思维和体会,没有死期不定的想法,或是自认为还很年轻或身体很健康,根本不会想到死亡,安排着十年、二十年后的计划。即使基本的温饱、安全等问题已经解决,也无法将剩余的有限时间和心念,转向正法。可是,谁都无法确定生命会不会今天就结束。所以,生起“死期不定”的想法,其实很重要。(接下页)


    注:

    1 噶当派:“噶”意为佛语,指一切显密经论;“当”意为教诫、教授,指对弟子修习的指导、指示。噶当派渊源于阿底峡尊者,此派宣说一切佛语皆是修行之教授,故称噶当。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仲敦巴,于1057年创建热振寺,依此道场,成立噶当派。


    P214

    以前的修行人,每天晚上睡觉时,都会以无常作警惕,不知道自己明天还会不会醒来?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会很感恩还活着,还有生命可以修行。如果我们以修行人自居,就要时常观修无常。观想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都是今生最后的行为,口中所言、心中所想也是如此。晚上睡觉前,要想着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活着。早晨起床时,也要想也许今天会死,不知道晚上是否还有睡觉的机会。如果能对死期不定生起稳固的定解,就会把握机会,精进修行,不会懈怠放逸。

    当然,我们在短时间内,对这些无常的道理要生起坚定的信解,一定做不到。但如果经年累月不断地串习,还是能够慢慢改变,对名声、地位、财富等世人贪求的对境,会逐渐真正看淡,言行举止也会有明显的转变,而对修行生起紧迫感,和正法也会越来越相应。

    念念观修无常即供养十方诸佛

    佛陀说过:“若多修无常,已供养诸佛;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安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犹如众迹中,大象迹最胜,如是佛教内,所有修行中,唯一修无常,此乃最殊胜。”意思是说,如果多修无常,把无常放在心中,就等于供养了十方诸佛菩萨;十方诸佛菩萨会因为我们观修无常,而感到欢喜;常修无常的人,会得到佛菩萨无上的加持和授记;在所有修行中,观修无常是最殊胜的。

    对于无常和死亡有彻底认知的人,自然会生起不退转的信仰,在正法中不间断精进;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对无常有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才得到圆满的成就。(接下页)


    P215

    博朵瓦格西对无常的教言

    博朵瓦格西(注解1)说过,如果只专修一法,修无常是最重要的,并从不同的角度,为弟子指出了观修无常的重要性。

    他说:“修行死亡无常,一开始可作为进入佛法的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的缘,最后也有助于证悟诸法的本性。”意思是(1)最初:很多人不愿意学习、修行,就是无常没有修好,以为还有很多时间,不急于现在。如果对死亡无常有体认,就会觉得来不及了,生起想修行的紧迫感。(2)中间:在修行过程中,会因为修持死亡无常,而精进修持各种出离心、菩提心等善法。(3)最后:最初有修行的强烈动力,中间有实际的修行,最后要证悟法性,也不会有困难。

    格西又说:“修行无常,最初是断除今生绳索的因,中间作为舍弃贪恋轮回的缘,最后也有助于趣入涅槃之道。”(1)最初:观修无常,可以断除对今生亲友、财富、名利的贪执束缚。(2)中间:不会希求来世的人天福报,而一心希求解脱。(3)最后:为了解脱,就会依止菩提正法,为了无上涅槃而修行。

    又说:“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因,中间作为精进的缘,最后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1)最初:因为修无常,明白轮回没有实义,死亡时,只有上师三宝能救护自己,而生起无比的信心。(2)中间:生起无常观后,会精进修持正法。(3)最(接下页)


    注:

    博朵瓦格西(1031-1105):为噶当派仲敦巴大师的三大弟子(博朵瓦、朴穷瓦、金厄瓦)之一。博朵瓦注重经典戒律,重视因果,以讲授《菩提道灯论》为主,兼讲《大乘庄严经论》等噶当六论,使得噶当派的名声从此大振,流传甚广。随学的弟子常常多达千人,晚年创建了博朵寺。


    P216

    后:由于精进修行,而能生起无我的智慧。

    又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1)最初:修行无常,就不会天天沉迷在世间琐事,生起求法之心。(2)中间:因为观修无常,感受时间紧迫,而不断精进修行。(3)最后:获得证悟法性智慧。

    格西还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起初可作为披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1)最初:观修无常之后,就披上了精进的盔甲,立志修行。就像战士上战场之前,要披上盔甲一样。(2)中间:会真正去行持,付诸行动。(3)最后:这种精进永远不退转,不会因为心情、外境、违缘而改变。以上三种精进,都依靠观修无常而得到。

    帕单巴尊者对无常的教言

    帕单巴尊者也曾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初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此外,帕单巴尊者也指出了一些形象上的修行人:有些人博闻多学,傲慢心却非常大,自恃高人一等;有些自称舍弃了一切琐事,是修行好的成就者,却贪执于累积财富;有些虽然到山上、寺庙等寂静处闭关,却放逸散乱,不从事真正的修行;有些人离开了故乡,认为没人认识他,就胡作非为,没有半点惭愧之心。这些人都是形象上的修行人,佛法根本没有进入他的心中。他们喜欢造作恶业,即使天天看到有人死亡,却从不思维自己也(接下页)


    P217

    会死。

    这以上的所有过失,都是没有观修无常所造成的。

    消除恶缘的诀窍

    有个居士问博朵瓦格西,有没有消除恶缘的诀窍。

    格西回答说:“应该多思维死亡无常。如果心里生起我一定会死,要清净罪业就不会有困难,要修持善行也没有困难。如果在具备无常观的基础上,你多多修持慈悲心,就容易在心中生起,如此一来,要利益众生也没有困难。而在具备无常观的基础上,多多修持诸法实相为空,境界也能在心中生起,到时候要清净迷乱,就没有困难。”

    在回答中,格西留下了消除违缘的修法要诀,依次是:修持无常、悲心、空性、证悟密法本来清净的实相,而无常是这一切修法的基础。

    我们懈怠懒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常没有修好;即使是我们想要精进的心念,也是无常的。今天决定要开始修行,也安排了计划,但明天就改变了心意,甚至早上下定决心,下午就放弃了。如果无常修得好,修行自然会有动力,不会让时间虚耗空过。

    以前,有个喀喇共穹格西,他在岩洞修行时,洞口有一丛荆棘。格西进出时,常常被荆棘剐到衣服。当他进洞被剐到时,心想:“应该砍除这个荆棘丛。”但是转眼一想:“我进去,还能不能再出来呢?也许就死在山洞里。一切都是无常,还不如进去修持正法。”

    当他再次出来时,又生起砍除荆棘的念头,但又想:“一切(接下页)


    P218

    都是无常。我还能不能再进去修无常呢?还是修行正法更为重要。”就这样,格西在这个山洞修持了好几年,都没有砍除荆棘丛,最后也获得了成就。

    对无常生起坚定的信解,就能舍弃对世间事物的贪执。如果已经观修过无常,可是对世间八法的贪执,却没有减少,就代表没有修好,无法时常安住于观无常。这时,应该重复看书、重复思维,透过思考去深入法义,实际上也是修行。直到生起真实的无常观之前,都要反复思维修持,调整自心。

    总之,我们要趁现在因缘具足,没有太多牵绊,还有做善事和修持正法的机缘,要尽量忍受身心的辛苦,好好精进,千万不要懈怠。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都不要忘记无常。此外,要时常祈请上师三宝加持,让佛法真实融入自心,付诸实践,不要出现违缘,出离心、菩提心日日增上,修行能够圆满。要经常这样祈愿,这一点非常重要。(本章完)


    P219

    第六章因果不虚


    P220

    前行仪轨以一句颂词,引导我们观修因果,虽然只有短短一句,但已经包含了因果业力的所有规律,意义非常深广。我们不能匆匆念过就算了,要有清楚的理解,还要好好详加思维,才能生起因果正见,修法也才能达到效果:

    众生因为不同的业,承受不同的果。不论行善或作恶,只要自己造了业因,就会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自己,果报终有成熟的一天,绝对不会错乱。

    一说到因果,常会提到前世、今生和来生的三世因果,由于时空拉得很远,导致很多人不去详加理解,迷迷糊糊地修行。其实,以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而言,刚刚过去的一刹那,就是过去世;未来的刹那,都是来生;把握住现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你就会明白,因果并不是前世做了,今生才成熟,或是今生做了,来世才成熟,因果不需要等到未来世。

    简单来说,因果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种缘起规律。因,是一切的动机和行动;果,是对动机与行动的回应。因果业报,绝对不会有丝毫偏差,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动机与行动负完全的责任。只要播了种子,因缘聚合时,果实一定会成熟;果成熟了,再次造了因,又成熟了果,导致因果相续不断。

    所以佛经说,杀生一次会承受五百次的果,这道理很多人就想不通了。杀一个人一次,为什么一定要受五百次的痛苦,那不是很离谱吗?为什么不是一千次?其实,五百次只是一个总体的说法,旨在说明小小的因,会演变成很大的果。因果就是这样,(接下页)


    P221

    愈滚愈大。

    因果的道理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如果深入理解,就会知道是非常微细复杂的。例如,居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具备了对境、动机、行动、结果等四个条件,就彻底违犯了根本戒。以杀生为例:

    1.对境:一个人准备杀生时,认定要杀的对象是一个生命,不论是人或动物,这就是对境。例如,有人想要杀蚊子,蚊子就是对境。

    2.动机:心中生起杀死对方的念头。比如,这个人因为厌恶房间里有蚊子,想杀死它,这是动机。如果没有想杀的动机,像是无意中踩死或开车时不小心压死小动物,不是故意的,就不具备第二个条件。虽然罪业不是很严重,但也夺去众生的生命,还是让它们感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也要小心。

    3.行动:有了对境和动机之后,针对目标所采取的行动。例如,拿工具或用杀虫剂杀死蚊子,就是行动。

    4.结果:真正断绝了对境的生命。例如,蚊子被杀死了,当它生命结束的当下,杀者就造下了完整的杀生罪业。

    就居士戒而言,具足这四项杀生的恶行,就构成了完整的杀业,彻底违犯了根本戒。如果具足了四个条件,就算是杀蚂蚁,罪业也很严重。如果只具备其中一两项,虽然没有构成完全的杀业,罪业不是很严重,但是在心性中,也已经被杀业所污染,一样有罪业。

    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也会影响罪业的轻重。例如,造业的对境不同时,罪业的轻重也有不同,像是杀父母的罪业,会比杀一般人更加严重。此外,一再想要杀死对境,想杀的念头持续越(接下页)


    P222

    久,在心中留下的习气就会越重,在这种状况下杀生,罪业就更严重。

    还有,为了杀一个生命,用了很多方法,百般凌虐,因为行动的时间拖长,杀生的手段有很多种,也非常残忍,罪业就越严重。而比起贪欲或愚痴,以强烈的嗔恨心杀生,罪业是更严重的。

    大多数人希望得到善缘福报,却做出种种恶因罪业,带来了痛苦的恶果。虽然我们常常把善恶挂在嘴上,但所了解的其实很有限。如果明白“十不善业”和“十善业”,就能对善恶和因果关系有所认识。(接下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册P213-2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si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