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痴如我,今回想起从前在Google写代码的日子常有后知后觉之感。当初拿来即用的各种框架、工具、模式,只觉复杂繁琐,一知半解,未曾深究,现在自己重新造一边轮子方知其中各种精深奥妙。Closure compiler就是个例子,曾经不解为何要用注释这样奇葩的方式把天生飘逸的js硬生生伪装成强类型语言,现在却对它严格而激进的优化怀念非常;也不大乐意去接受各种既定的模式比如hash param背后的复杂管理逻辑,时不时还会把自己写死锁掉,然而今天修bug时重新用上它,顿觉那时写框架的同事简直深明大义。 这就有如启蒙时熟读诗三百,到成年后回味起才明了,方倏尔潸然。
人们常赞美working in Google是如何如何comfortable,我感觉相较于美食、空间、设施之外,更多讲的其实是舒适的开发体验,精细且不断进化的制度为你铺垫好所有你想到和没想到的,几乎遇不到没人填过的坑;若偶遇到,一样有大牛群可以reach out for, 可谓幸运。
在那样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温室里,若心不在焉不求上进,放着浩瀚如烟的优秀例子却无心钻研,也是蛮可惜/浪费的。那么把headcount让给有志于此的人,吾等也算是做了件好事。
所以在 大公司<—>小公司<—>创业<—>自由人 之间来回切换,能够从各个方向反省且温习,不失为一种斜坡上进的方式。
我也时常纳闷我是如何在矛盾中做到十年如一日地执着于自己并不感兴趣/不适合的事业的。今天买了两簇紫水晶,打算放在电脑边,因为心知肚明还需要走好点久;老师说过:直到确信在这里再不能学到任何新东西、那才是你应该离开的时候。
也不是不懂珍惜,跳出来看方才看得到幸福境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