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阅读之后的写作”这课作业,是传说中“输入倒逼输出”最快的一次实践。之前在读到好作品后,除了感叹和我也想这样写的向往,很少能立刻运用起来。
既然纸席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那就分析加设计一下吧。
首先,在老师讲课中,说到张爱玲《金锁记》的经典段落,我一定是想到那段镜子里的过场。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同样的手法在电影中实不少见,比如昨天刚刚看过的《解密》,梦境中一片红色沙滩的海岸,海浪卷起白色花边如同镂空针织的白色窗帘布,两个场景叠加之后梦境场景淡出,主人公又回到现实的客厅中正襟危坐,风轻轻吹动窗帘,镜头推进到主人公面前的棋盘上。
但是在文字叙述中,这样的场景,就很难比张爱玲处理得更自然了。虽然如此,还是极力依照感觉仿写过一段,在拙作《返回銮东二路的一天一夜》里进行了如下尝试:(长图)
在“她转头”(动作)的时候,插入回忆。在“蜂蜜水解酒”(语言)时再次插入回忆画面。在玻璃杯坠地后,由凹凸不平的杯壁印照出现在的二人以及四年前的二人,烘托时光交错的场景。
阅读《九十九度中》后,对林徽因以画功行文的方法,还有文章拼图式结构,感到很有兴趣。因此希望应用到新文《狼人杀》中,打乱所有线索,以游戏为主线,参与游戏的人物就像一块块拼图,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慢慢拼凑,最终完成一幅“众人游戏图”。
而林徽因所描写的民国时期市井百姓生活,可依照感觉杜撰应用于《虹桥路上有大坑》的部分情节。读完阿淑对婚姻的抗拒原因,描写人物“红姨太”则有了更多考量,这是位世家大户丫鬟出身的女子,主母为了固宠随手把听话老实的她送上大她二十多岁的老爷床上。而受到三少爷蛊惑的她,在老爷得到军阀消息日军即将轰炸西北小城决定举家进山避祸的关头,决定要陪三少爷一起留守老宅。事实上三少爷已经想好了要逃跑,只是红姨娘深受夫人信任,在夫人走后掌管着留下的部分家资,三少爷需要红姨娘手中的这些钱财才对她甜言蜜语。三少爷打动红姨娘的话,正是阿淑曾经听到的那些宣传,女子当自由婚姻当自主,可惜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思潮与现实还是隔着许多距离的。红姨娘最终的结局唯有一死罢了。
前几周纸席老师推荐阅读的《小二黑结婚》也是差不多同时期的事情,但解放区和军阀割据政权下的百姓遭遇也必定不同。另外这一段可参考的书还有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
人想活下去不可怕,想活好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自己活得舒服,枉顾道德。有时候不禁思考,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自己争取利益,同时就会损害到他人利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也很有道理。拼不过就去抢去骗去杀生豪夺……有人说这是不可为之,有人说这不过是为了活着。
难怪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不管怎么选,只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就可以是对的。三少爷跟大吃包三仙姑之流,又有什么不同呢?利己主义者的三观,是他们行为的准则。
(ps,这不算批判万恶的资本主义吧🤣
嗯,也许在我的文章里还写不到如同大作家们那么深的主题,但是带着类似的思考,去尝试叙述不同的故事,也是文字之乐。当然要时刻谨记,我不是托尔斯泰,就算有一点想法,还是尽量克制自己不要跳出来在文章中说教,实在忍不住就尽量少说,现代文学更注重于呈现。夹叙夹议不是小说的主要功能╮(╯_╰)╭
在来简书之前,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摇摆,看到一些浅薄的文章就会觉得自己也能写产生动力,看到名家著作就担心别人写的那么好自己写得都是垃圾失去继续写文的动力。通过各位老师的课程,慢慢开始懂得阅读与写作的正向关系。
尤其在本次读写营课程中,因为太太给大家带来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新鲜年轻的视角,又好像打开了写作围城一扇新的大门。从素材积累,到开头结尾,从人物采访到情节提问。学完之后,我相信,卡文是肯定还会卡的,但卡住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突破的方法。获益匪浅!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