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是

作者: 4bf57f5f5589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1:38 被阅读60次

唯物主义错了
我们是生活在
虚拟的世界里

海德格尔:
根本没有,所谓当下
我们一直,并且只能
生活在“过去”和“将来”

人类一切外在刺激
从感官传递到大脑
到大脑意识到刺激
需要一定的时间

只要我们一天无法
超脱于时间的限制
我们就永远不可能
与周围的事物活在
“同一时间”

就好像是玩网络游戏
网速受限,画面卡顿

两秒前动作指令
游戏当中的人物
两秒后才会反应
所以本质上我们
就相当于生活在
一个虚幻的世界

致虚极,守静笃:
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
使生活的清静坚守不变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万物一齐,蓬勃生长
我考察其,往复道理

夫物芸芸
各复归根:
万物纷纷芸芸
各自返回本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返回到本根
就叫做清静
清静就叫做
复归于本命
复归于本命
就叫做常道

知常曰明:
认识了常道
就叫做聪明

不知常
妄作凶:
不识常道,必然就会
轻妄举止,引发灾凶

知常容
容乃公:
认识常道,无所不包
无所不包,坦然公正

公乃全
全乃天:
公正就周全
周全才符合
自然的“道”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符合自然,才能长久
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以上是通用
原文与翻译

致虚极,守静笃:
1、
明朝道家,有一本书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一般简称《性命圭旨》

关于书的作者
已经无法考察
或许是作者本人并
不愿有人打扰自己
“致虚守静”的修行
故意没有留下名字

心中无物为虚
念头不起为静

致虚极
心中无物为虚

2、
第一个概念是:
“唯道集虚”

当你的心中无物
处于“虚”的状态

就好像是一块
吸引“道”的磁铁
“道”会自动聚集

第二个概念是:
“虚室生白”

当房屋空无所有
处于“虚”的状态

就好像是一个
孕育着“道”的子宫
自然会分娩“光明”

道家所谓的“虚”
约等佛家的“空”

单凭庄子八个字
就将道家的“虚”
和佛家的“空”
画上了等号

证明过程是否
有点太轻率

经中直接取证
拿出一个更加
有说服力的证据

3、
“天魔扰佛”
释迦牟尼,成佛以后
魔王波旬,心有不甘
浑身解数,扰乱佛陀

佛陀正在王舍城
耆阇崛山中禅坐

魔王波旬见有机可乘
变身一条黑色的巨龙
身如大船,头如大帆
眼如铜炉,舌如曳电
飞到佛陀的头顶
环着佛陀绕七圈

露出狰狞恐怖的面相
发出疾风雷霆鼻息声
此来破坏佛陀的禅定
泰然自若,安坐不动
为了让魔王波旬死心

牟尼心虚寂
犹如空舍宅
于中而旋转
佛身亦如是
法性如虚空
诸佛于中住

心像空舍,一片虚寂
飓风袭来或地震发生
只能毁坏,房屋墙壁
无法伤及,房里的空

破裂于虚空,倾覆于大地
一切众生类,悉来作恐怖
刀矛枪利箭,悉来害佛身
如是诸暴害,不能伤一毛

身是行星,心是恒星
身之于心,好像地球
围绕太阳,旋转不停

地球无法,触及太阳
接近太阳,化成空气

三毒六欲八苦
等一切外来物
自然永远无法
影响心的本性

4、
佛陀说完,偈子之时
魔王波旬,自讨没趣
夹着尾巴,撤离了

佛家的“空”
道家的“虚”

致虚极相当于
“空虚到极致”

5、

释迦牟尼曾向舍利弗
提出佛法的“十八空义”

(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八)无为空
(九)毕竟空
(十)无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无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

舍利弗
悟性超绝
一听便懂

佛陀没有,具体解释
十八空义,空掉什么
凡夫俗子,读起来
笨驴拉车,遇到山路
只好停在,“十八座空山”
望路兴叹

幸好在佛陀
(前565~前486)
圆寂七百年之后
我们总算是等到
龙树菩萨的支援

《大智度论》
第三十一卷对
“十八空”的含义
进行了详细解释

发现十八空里面有种空
就像原子弹的威力无穷
可毁灭其他的“十七空”

第四种空:空空

6、
空空:
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
空破一切法,空亦应舍
以是故,须是空空

空像是药,药能治病
病好之后,药即无用
继续服药,再次生病
以空舍空,是名空空

空破十七空
故名为空空

空空
空掉空的本性
最终空无所空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视其形,形无其形
性空即佛

圣人与太虚同体
“空虚到极致”就是“空空”
就是“性空”,就是“太虚”
就是“致虚极”的状态

7、
舍利弗
智慧第一,心内如鼓
空空如也,虚极而已

8、
守静笃,念头不起为静

马行顿迟
顿如顿首
以头触地

马在悠闲的低头吃草
缓缓而行,旁若无人
笃定静笃,泰山崩前
岿然不动,淡定心态

道家所谓“静”
约等佛家“禅”

9、
“禅”的梵文:dhyana
发音是“禅”,意译“静虑”

其实“释迦牟尼”的
“牟尼”二字同样有
寂默(止静烦恼)

菩萨六种法门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智慧

第五度“禅定”的
翻译不十分准确
容易使人会忽略
禅定的动态过程

后来的玄奘法师
(唐三藏)翻译
《大般若经》以及
《瑜伽师地论》时
将“禅定”改译“静虑”
意思顿然鲜活如生

10、
静即止:
集中自己分散了的注意力
好比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

虑即观:
直觉观照通过意识的
凸透镜聚焦照见自性
禅定即静虑即止观

11、
静虑或止观
如果用道家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里的一句话形容就是:

外想不入,内想不出
莫起一念,万事俱忘

为什么要禅定
为什么守静笃

《圣经·箴言》的答案:
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
心中躁动,是肉体的衰亡

耶稣也认为
生命应该
“守静笃”

儒家程颢:
万物静观皆自得

远在阿拉伯的伊斯兰教
自古都有“坐静”的传统
“坐静”法即:
“受叮咛的圣行”

坐静为了
断开世俗
回归内心
使得自己
更加接近
真主安拉

12、
不论古今中外
每一种宗教都
不谋而合地
追求着“禅静”

“禅静”的魅力

竟能迷倒世界上
那么多智慧超凡、
精神脱俗的教主

关于问题的答案
我们不妨从一个
科学实验说起

13、
日本两名教授:
一个,笠松明
一个肥田富雄

他们两人为了弄清楚
禅定者脑电波的特殊性
曾经研究记录了45位禅者
坐禅30分钟的脑电波变化:
在安坐后一两分钟
α脑波就开始出现

随着禅定的加深
渐渐变强、变慢

热烈的人
还会出现
θ脑波

可以产生
四种脑波:

第一种是α波:清醒放松
第二种是β波:紧张焦虑
第三种是θ波,半梦半醒

这种波像醉酒状态
创造力、灵感突发

王羲之醉酒后才能写得出
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
佛家称其为“入定态”

科学家称其为:
“通往记忆与学习的闸门”

第四种是δ波:深度睡眠
14、
禅定者的大脑基本上
处于α波和θ波的状态
远远优于常人

心理学中的催眠术
恰恰是利用脑波中
α波或θ波的
特色与功能
来达到效果

被催眠之后
可以焕发出
自己的潜能
无论身体还是精神
都会被聚焦于一点
可以做到平常
无法想象的事

禅定即就是一种
主动催眠的状态

禅定者脑电波
真的如此神奇

美国科学家奥斯汀
(Austin)
也做过类似的实验
他的实验对象是
中国曹洞宗僧人

曹洞禅僧坐禅的时候
脑部α波所占据的比重
达到了50%

而普通人坐禅的时候
脑部α波所占据的比重
只有20%

毫无经验的大学生
在坐禅时脑部几乎
没有产生α波

实验还有一个
更有意思的现象:

禅定的时候
给予连续的
重复声音刺激
(啪嗒声)

脑部α波
会短暂消失
即“α波阻断”

以啪嗒声,继续刺激
大脑渐渐地便会习惯
不再导致,“α波阻断”
即“习惯化”

曹洞宗僧人在禅定时
即使每一次声音刺激
都能导致他的“α波阻断”

他们脑部的α波的阻断反应
却一直不会产生“习惯化”

禅僧在禅定的时候:

随时对世界都
保持着新鲜感
仿佛婴儿状态
他们的感受性
不仅没有减低
甚至是提高了

在禅坐冥思之时
对外界每一个刺激
感觉比平常更敏锐

但是心灵,一点也不受
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
感觉到什么就作出反应
接受每一个刺激
的本来面目
而且任它
流过脑际

此时心灵状态
就像走在街上
注意人潮中
的每一个人

走过走过,从来没有
回看一眼,的想法

“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物而无累于物”

“禅定”和“守静笃”
就像是指南针

指引所有智慧者
不约而同地朝着
同一个方向前进
从而找到返回他们
每个人心中的故乡
即返璞归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1、
万物兴起,一切蓬勃有序

最终莫不复归于
它的根本状态:
死寂

有情众生,复归于死
无情众物,复归于寂

一棵大树,一颗种子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叶落归根,枯朽归尘

宇宙已经138.2亿岁
年龄上限是220亿岁

再过大约,82亿年
宇宙就会,停止膨胀
归于一片,冰冷死寂

2、
这个规律就是
被哲学家罗素
视为有史以来
最可怕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
也叫,熵增定律

宇宙万物
无不是从一定的
价值与结构开始
不可挽回地朝着
混乱与荒废发展

一个人,几十年后
必会变成,一堆白骨

一座房子,几百年后
必会变成,一堆废墟

一个星球,几十亿年后
必会变成,一堆陨石

万事万物尊崇
一个基本规律:
从有序走向无序

3、
有序状态无不是
被外力或者人力
做了手术
整形而成

整形出来,的东西
都不可能,会长久

无序,才是万物之根

无序状态
才是万物
本来面目

万事万物
从有序状态
复归无序状态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4、
思想念头,也是
从有序走向无序

我要考上北京大学
当你收到北京大学
录取通知书的时候
这个念头归于平复

但是最初你出生的那一天
并无考取北京大学的念头

这个念头其实是
在上学的过程中
渐渐地酝酿出来

无念—有念—归于无念
思想最终,叶落归根

5、
我要通过英语六级考试

当你成功,通过考试
这个念头又归于平复

然后再继续
揾工、升职、
结婚、买房买车

人生的一切追求
莫不是循环往复

6、
人心本来
如静止的湖面
由于种种妄想
生出条条波澜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归根,即复归“止水”

莫鉴于流水
而鉴于止水
唯止,能止众止

静止的水面
才能让水中
本来静止的
一切事物
变的静止

如果心湖波动
水中一切静物
都会跟着妄动

这种状态,即复命

一切事物和念头
都会回归自己的
本来命运,也即:
无波、无序、无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1、
本是尘土
仍归尘土

完全可以,看成是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的欧洲版本

上帝造人
所用材料
正是泥土

“泥土造人”
不仅仅是,基督教的专利
全世界的,许多民族都有
同样传说

女蜗就是,用泥土造人

纽西兰神话的天神滴奇
用红土和自己的血造人

希腊天神
从地球内部
取出土与火
然后派普罗米修斯和
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
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

2、
本是尘土
归于尘土

古代
没有科学技术
没有显微镜

人类眼睛,所能够
观察到的最小粒子
就是泥土

许多民族先知
想象力的极限
只能够触碰到
泥土造人边缘
不像现代人说
分子或者原子

3、
宇宙中
所有的一切:
人体、动物、
植物、石头、
花朵、月亮、
星系等等

都是由92种
不同的原子
按照不同的
比例组合成

比如像
氧原子、
碳原子、
铁原子
等等

自然界的
92种原子
又都是由
电子、质子、
中子和光子
等几种更加简单的
“粒子”像胶水一样
粘合在一起的

一切众生都是有
同一种东西构成

一年后你身体中
98%的原子将被
替换成新原子

七年后,就会
脱胎换骨从内到外变成
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4、
碳原子最稳定

一千年
之前死亡的
动物和植物
腐烂分解后

经过大气
以及地壳循环
大约每一毫克
就有一个碳原子
依然存活在现在
所有的动物身上
包括人类

专家初步估计
地球有史以来
生活过的人类
高达1150亿人

一个七十公斤的成年人
体内大约有
7×10的27次方个原子

每个人的身体内部
“居住”着数不清的
百千万亿个
原子公民

而这些原子公民们
有的可能曾寄宿在
大诗人李白的身上
也有的可能曾在
秦始皇的眼睛里
做过旅客

还有的可能是
从释迦牟尼或
耶稣的肝脏中
移民过来

其实我们
每个人的身体
都曾是其他人
身体的一部分

世界所有的
动物、植物、人
几乎是每时每刻
都在互相交换着
自身内部的原子

天地同根,万物同命
沧海可以,变成桑田
高山可以,变成低谷

人类死之后可以变成泥土
植物枯亡后可以化成动物

天地万物皆无常
都会复归于无序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变化本身,才会不变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1、
宋代高僧
清源王旭

他的名字
你可能闻所未闻
但他有三句禅语
你一定如雷贯耳

他曾提出过
著名的
参禅三境界:

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
有个入处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是: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清源王旭禅师语录》

清源王旭,禅师语录
千百年来被津津乐道

但是关于它的解释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种境界
究竟隐藏
什么秘密

2、

瑞士亚杰
(1896—1980)
在上个世纪凭借
《儿童心理学》
蛮声国际

他对自己的两个孩子
婴儿时期的观察研究
发现一个现象:

婴儿一般是在
八个月到十九个月之间
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客体永久性

一个喂奶的母亲
走出婴儿的视线

婴儿就会啼哭
因为婴儿误解
妈妈永远消失

如果你将,婴儿的
布娃娃或者变形金刚
掩藏起来,情况同样如此

八个月以前婴儿
并不知道妈妈这一个
“客体”是一直存在的

不知道妈妈
在视线中消失不等于
在世界中消失

八个月以前的婴儿
“不知常”

不知道有些
客体的人或物
“恒常”存在

有婴儿两个半月
便会已经产生出
客体永久性观念

3、
皮亚杰的
客体永久性,实验证明
我们都曾经在婴儿时期
生活在“不知常”的世界

在婴儿时期
看到的事物

不论这个事物
在我们视线里
出现了多少次
我们永远像是
在第一次看到

不论这个事物
在我们的视线
消失过多少次
我们永远也都会像
第一次看到它消失
“无所住而生其心”

“用心若镜,应而不藏”

4、
禅定的脑电波实验

曹洞宗的
僧人禅定时
大脑会产生
放松安定的α波
但即使每一次
“啪嗒”声刺激
都能导致他的
“α波阻断”

他们脑部的
α波的阻断反应
却一直不会产生
“习惯化”的现象

在这个禅僧
禅定的时候
他的感觉和认知
处于“婴儿”状态

而这一种状态
即第三种境界: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婴儿的状态
属第一境界: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凡夫俗子基本上
都处在第二境界: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因为我们会
对周围的一切事物
产生“习惯化”现象
普通人坐禅
会对“α波阻断”
产生习惯化

5、
“习惯化”的现象

因为我们的心病了
被一种病毒所感染
执着

执着就像是
天上的乌云
无情遮住了
我们每个人
心中的太阳

6、
孩子跟母亲房里
交谈,门铃响了

妈妈去取快递
然后走出房间
这个时候孩子
不会感到焦虑
孩子不会担心
母亲就此消失

在孩子的观念里
母亲“恒常”存在

问题在于
母亲真是
“恒常”存在?

许多人一定会
异口同声回答:

当然是
实实在在的
一直存在着
不妨一步一步来
分析其中的原因

7、
从生物学来说
世界上的所有
动物、植物、人的内部
都是一个超级宇宙工厂
每时每刻都在
进行新陈代谢
每秒钟就有
数以亿计的
旧细胞死亡
新细胞诞生

母亲一直处于
变化的状态中
并非恒常不变

8、
从时间来说

光的传播速度有限
即每秒30万公里

假设母子二人相距5米
那么光线从母亲反射到
孩子的眼睛大约需要
0.00000016秒

孩子看到的母亲是
0.00000016
秒前的母亲

9、
第三
从空间来说

光本身并非是
连续不断的波

而是以
“光子”的形式
一份一份传播

光具波粒二象性
光线的形态就像
垂直下落的瀑布
由一颗一颗
连绵不绝的
水珠组成的

水珠间隔比较大
眼睛轻易看出来
光子间隔极微小
眼睛极难察觉到

母亲的影像并非是
以连续不绝的状态
反射到孩子眼睛里

像电影画面一样
一帧一帧快速地
切换静态的照片
图像幕布上呈现

观众们看的电影却是
动态的、连续不断的

快速翻动漫画书
张张照片看来是
连续的、动态的
电影的画面是
每秒二十四帧

电影还有一个别名
“二十四帧的艺术”

我们看到一个
实在的人或物
本质上说是跟
电影院里的画面
并没有什么区别

分别一个人
或者一部电影
究竟是连续的、
还是不连续的
已经超出了我们
视觉反应的极限

不只是
视觉反应
听觉反应
触觉反应
同样极限

感官的极限是多少

10、
第四
从感觉生理学上讲起

德国慕尼黑大学
感觉生理学教授
恩斯特·波佩尔
(1940~)他在
《意识的限度》
一书之中记录了
大量关于人类的
视觉、听觉和触觉
的实验过程和数据

人类最敏锐的感官是听觉
反应时间平均是0.0045秒

当两个声音刺激之间的
间隔为0.0045秒以上时
人类才能意识到
存在着两个声音

两个声音间隔在
0.0045秒以内时
人类的听觉只能
感受到一个声音

触觉视觉,原理相同
略微迟钝一点的是触觉
反应时间大约是0.01秒

最麻木的是视觉
反应时间平均是0.04秒
有的人可以达到0.02秒

电影每秒二十四帧
每一帧画面的切换
间隔时间为:
0.04秒多一点

在资深电影人的眼里
每秒二十四帧的速率
不是百分之百的流畅

最近几年的影视界
开始寻求画面改革
比如在2012年的
著名的魔幻电影
《霍比特人》就是以
每秒四十八帧的速率
在电影院里放映的

画面刷新时间几乎是0.02秒
已直追人类视觉反应的极限

关于人类的
嗅觉和味觉的反应时间
由于实验操作难以实现
目前尚还没有研究结果

人类的
意识反应
也有极限
人类的大脑
从被动地“意识”到一个信息
到主动地“确认”到这个信息

同样需要
一定的反应时间
不论听觉、触觉
还是视觉,三者的
反应时间都是一样
平均值是:0.03秒
恩斯特·波佩尔
将其称之为:
意识震荡周期

11、
母亲出家门
身上的光线
经过0.00000016秒
反射到孩子的眼里
又过了0.02秒
孩子的大脑开始
意识到正有一个
“不明身份”的物体

闯入了视线
然后在0.03秒后
孩子终于意识到
“不明物体”就是
自己的母亲

即使我们除去了
光线的传播时间
孩子也永远只能
看得到0.02秒之前的母亲
意识到0.05秒之前的母亲

意识到自己看到
一个人、一只猫、
一辆车或一所房子时
其实永远只是“他们”
0.05秒之前的样子

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太阳
永远是8分20秒之前的太阳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
太阳发生了,剧烈的大爆炸

其实太阳早在
8分20秒之前
就发生爆炸了

由于距离太远
光线需要经过
8分20秒的时间
才能到达地球

本质上说,我们看到的
永远只是,太阳的幻象

听觉和触觉
同样可以作
如此的理解

12、
所看到、
所听到、
所摸到
永远只是事物的幻象
而并不是事物的本真

一直把事物的幻象
当成是真实的心理
即执着心

不仅执着于:
锦衣、玉食、
豪车、别墅
这些表面是“真实”的
而本质上是“幻象”的

还执着于:
名誉、义气、面子
以及各种感情等等
这些“幻象中的幻象”

由于没有看到
“真实的幻象”
“幻象中幻象”
一直都处于
消亡和淫灭的
“恒常”状态中

所以才会
孜孜不倦地
追求和争夺
不惜违背道德
甚至触犯法律

即:
不知常
妄作凶

这种状态即: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山的幻象,水的幻影
一切人物的虚妄之形

执幻为实,认妄为真
愚夫愚妇,无明之辈

13、
母亲是否,“恒常”存在
当然不是,因为人类的

一切外在刺激
从感官传递到大脑
到意识到这些刺激
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古往今来宇宙之中
对人类最大的限制
正即是时间的限制

只要我们一天无法
超脱于时间的限制
我们就永远不可能
与周围的事物活在
“同一时间”

14、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中绝望的写道:
每一个“现在”
也同样是一个
“刚才”或“马上”

每一个的,“上一个现在”
总是已成,“不再为马上”

也就是
时间意义上的
“不在为现在”
既成了“过去”

每一个的,“新的现在”
总是一个,“尚未过去”

因为也就是
时间意义上的
“尚未到现在”
即“将来”

海德格尔:
世界根本就没有“现在”
我们一直,并且只能
生活在“过去”和“将来”

因为没有“现在”
“过去”和“将来”
又都是虚幻的
不是真存在的

所以本质上我们
就相当于生活在
一个虚幻世界里
好像网络游戏里
的虚拟人物一样

15、
“母亲”
不仅不是恒常存在的
而且从本质上说就像
电影一样根本不存在

“母亲”虽然不存在
却存于孩子“意识”
好像电影只存在于
观众的意识里一样

母亲走出了孩子的视线
但没有走出孩子的心

三界唯识
万法唯心
无论孩子意识到
或者没有意识到
母亲的“幻影”其实
依然在脑海回放
在孩子的心里
母亲从未离开

就好像
母亲虽然
暂时走出了
孩子的心房
但已住在了
孩子的心里
即有住生心
即所谓执着

世界所有执着:
金钱、权力、
名誉、美色
等一切执着
都是这种执着
的翻版与放大

有人骂你,“王八蛋”时
你为什么,就会生气
“王八蛋”,早已消失
如风撞竹,雁过长空
是“执着心”,把“王八蛋”
藏在心里即“应物而藏”

如果你的心能
冲破“执着”的牢笼
打破名执、利执、我执

你的心就近于
曹洞宗的僧人
随时随地保持
对世界的新鲜
时刻都刷新着
自己的体验感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

16、
认识这点
就达到了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山水
并非外界的山水
而是心里的山水

即使看到“山水”
不会执着“山水”

“山水”无常
意识恒常

人的意识
虚幻缥缈
不值留恋

你便打破了被各种感官
欺骗和蒙蔽的无明状态
放出了自己本心的光明
知常曰明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1、
婴儿时期,我们处于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的“不知常”的状态:
一切事物
随生随灭
对一切事物
保持新鲜感
的同时并且
保持对事物
消失的恐惧

长大后
我们处于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的“知常”的状态:

一切事物都可
被获取和占有

只是此时的“常”
只是虚幻的“常”
由于感官刺激
的日积月累
产生了执着
受到了蒙蔽
误以为事物
“恒常”存在

悟道后
我们处于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的“知无常”的状态

无常虚幻,随生随灭
无常本身,才是恒常

“知无常”
本质就是“知常”
是知“无常”之常

2、
知常必包容
不会执着于
虚幻的体验

五欲:
财、色、名、
食、睡(怠惰)

六识:
声、色、香、
味、触、法

世间有人
谤我、欺我、
辱我、笑我、
轻我、贱我、
恶我、骗我
如何处置

忍他、让他、
由他、避他、
耐他、敬他、
不要理他
再待几年
你且看他

一位“知常”的僧人
才能包容这个世界
即知常容

3、
现代科学
心理学之父
威廉·詹姆斯在
《宗教经验之种种》
对世界各地的
宗教思想研究
得出一个结论:
健全的心态
即多元主义

多元化心态即就是:
不执着于一己之见
不拘泥于一种是非
而是同时能在大脑中
运行两种相反的观点
而不至于死机的状态
只是普通人的大脑的
内存太小,系统太旧
难以同时运行太多的
“是非”程序,为了
大脑系统正常运行
许多人都是选择了
单一的“是非”程序
造成观念的不相容
小至于引发争吵、
大至于引发战争

当一个人不贪图
名声、利益、权力
等等这些虚幻之物
不会执着于外界的
是非、毁誉和荣辱
海纳百川
包容万事

即“多元化”
的健全心态

“多元化”的心态
做事的态度一定
是“天下为公”
非循己求私

以天下人的利益为中心
不被自己的私心所左右
即容乃公

4、
公:
公平、公道
“公平”代表了
做某一件事情时
不是为了“中饱”
某一些人的私囊
而是为了合理分配
每个人的正当利益
达到雨露均沾的
全面效果
即公乃全

5、
全即天道

而非被人类
的主观意识
感染的“人道”
或者叫“仁道”

天气旱涝晴雨
不会有所偏好

雷不一定,专劈坏人
太阳不一定独照好人

这种态度:
不因人废言
不以偏概全
唯事不唯人
即全乃道

6、
唯有天道,最符合道
世界一切,皆是无常
唯有大道,永恒不灭
天道行事,永离危险
道乃久,没身不殆

相关文章

  • 是非是,非是非

    当你第一眼看到一个人,你觉得他是好人的时候,以后他一定就是最优的选择吗?当你第一眼不喜欢这个人的时候,你就确定以后...

  • 是非是

    唯物主义错了我们是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海德格尔:根本没有,所谓当下我们一直,并且只能生活在“过去”和“将来” 人类...

  • 说是非人是是非人

    女孩们聚在一起免不得有些人会说三道四,议论人的长短,就像我的一位英语老师说的那样“gossip”这个词仿佛就是给女...

  • 是非是烦恼

    我们知道电脑是由主板、CPU,内存、硬盘、电源、机箱、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部件组装而成。只有这些还不够,没有生命,...

  • 到底什么是是非

    上了大学,你可能会发现谁的气势凶,表面上有理,那就是对。 今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当室友起床时噼里啪啦,你...

  • 奶茶是茶是非

    家门口的奶茶小店老板 现点现做奶茶 今日与他讨论我视粉制奶茶为假 靠奶茶店养家的他 “可奶茶并非传统茶,属性材质因...

  • 是非是非是是非非

    几世骑马扬鞭过山走河 这里挑起那里调拨 看人间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 再看大浪淘沙后的寂...

  • 是梦,还是非梦。

    古兰轩一家古店,是逃出去的大门。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三夜,刚刚遇到了一直暗恋的梦楚 ...

  • 似是非是半糊涂

    见的板桥真笔迹 悟的糊涂不容易 字里行间梦中醒 翠竹高风是刚毅

  • 是他还是非他?

    萧雅喜欢坐地铁,虽然每个月的开销要比坐公交车贵上几倍,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地铁。 萧雅所在的城市叫广州。萧雅很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非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vx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