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陉山夜话》日记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大概我十二岁,教我的语文老师是李得昭老师。
他是民国时期禹县国民政府的秘书,解放后,遣返回原籍。邓小平时代平反,到村里教书。后来,平反昭雪。后来我才明白李老师为什么叫“得昭”,就是想得到平反昭雪。回禹县后,在禹县县志办编辑写《禹县志》。
《陉山夜话》日记有幸成为李老师的学生,先生待我亲切,关爱有加。李老师让我当副班长兼语文科代表,我也很努力,很听先生的话。他说,坚持写日记,对写作很有益。我就去公社文具店,3分钱买一张白纸。叠成小日记本大小的本子,订好,就是我的第一本日记。那时的白纸是单面光,另一面还是涩的。那时没有A4、A6的说法,纸有16开,32开,就是一大张白纸,叠裁成16张32张64张。
《陉山夜话》日记这样,就是我写日记的开始。
一晃38年,每天写一段。如果不写,就不会睡。
有啥好处?我知道。总结自己的路,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记忆美好的日子,回忆遥远的过去。每当翻开日记,往事历历在目。
人是善于忘记又喜欢回忆的,特别是现在上岁数的人,更喜欢回忆。
本来上学时间短,读书少,更应该写日记,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陉山夜话》日记在我的商业生涯,几乎全部商业文本是我自己写的。我是当事人,最了解内情,外人很难站在我的角度看问题。
我认识几个大老板,都有一两个笔杆子。很多时候,笔杆子不能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问题写材料,所以来回改资料。
写这篇文章,目的是希望朋友们多读多写。如果能坚持写日记,会受益终生。在以后的商业生涯,一定会有很多时候需要写材料,不求别人,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即使打工,也能成为老板的近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