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4 Frames: 最后的二十四格

24 Frames: 最后的二十四格

作者: elisanan | 来源:发表于2018-05-23 06:57 被阅读0次
    24 Frames



    写前

          时隔很久用起了Word码字,全因今天下午偶然的一个决定。去影院看了《24 Frames》,第一次从头至尾都非常认真地看一部电影,关注到非常多的细节,同时有无数想说的话。然而电影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对白,没有剧情。



    缘分

    所有的因果都可以被打破,没有对白也能有情节,没有情节也能有冲突。

          什么时候对电影感兴趣了呢?看电影是需要花时间的,看画没它长,读书没它短。所以我是从看影评开始,从分析者的眼光开始了解电影的。电影对生理和心理同时产生作用。生理上的支撑是对感官的刺激,心理上的支撑是剧情的铺设。没有讲故事的电影是抽象的。多数人接触的电影都是具象的,如何把一个故事说得神魂颠倒,发人深思,甚至心有余悸,这样的电影就是好电影。但24 frames完全不在此列表中,看完后很好奇的一点就是,如何写这部影评?能进入这部作品里的人是很幸运的,影院里闷声闷气,不少人看看手机,看看屏幕。确实,没有对白,没有剧情的电影表面上是无聊的。有胜于无,有对白就有情节,有情节就有冲突。也正是出于这个道理,让我佩服电影的表达之自由,边界之宽裕。所有的因果都可以被打破,没有对白也能有情节,没有情节也能有冲突。



    观看

    这不就是我们天天都能看到的场景吗?

        《24 Frames》是老师推荐的,理由简单:1、没有什么对话,所以不用担心语言不能全听懂的问题;2、非常美。出于自愿,而不是义务,我差点不打算跑去看了。今天的天气比较阴沉,可能会下雨,有点麻烦,值得吗,一定会喜欢上它吗?毕竟对这部电影太陌生了。迟到近一小时才到。已经是第六个frame上演,坐下后歇口气。

          无言的屏幕上,有一排窗,窗沿有两只小鸟,窗外刮着大风,树摇晃,云飘动得很快,黑白成像。我就静静地坐在影院里望着窗外的两只鸟,听着呼呼的风声。镜头不变,焦距不变。我观察着这个真实世界,因为它太真实了,就像某个刮风下雨天,有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相机原封不动地记录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除了构图和视角的安排,以及作为背景音乐的美声古典乐,不再有人的介入。这是我刚开始看的感受。“美极了、构图美极了、意境美极了、树,鸟,云的运动太生动了”……这些附加的观赏语言我没有刻意去感受。导演精心地设计了窗框的位置,完全对称的构图,胜似一幅画。可呈现在我眼前的,不仅仅是美学,这不就是我们天天都能看到的场景吗?有拍成电影的重要性?电影是不是被拍摄者解构了?是否有极简主义的理念——我们看到的就是它的全部含义。我们实在不习惯,或者说,没有看过几部这样的电影。

    #6#

    片段

    多数时候,我们以为很了解以至于不用去了解的,恰恰是最不了解的。

          二十四格——由24个片段组成的电影,就这样徐徐展开了。从第7个一直到第24个,每打开一个盒子,就少一次惊喜。还剩最后一个没打开的时候,心里的失落感也最深。我聪明地和导演猜谜,在新的盒子打开之前,我先闭上眼,花几秒钟聆听猜测这是哪个场景,是有窗还是没窗,是城市还是野外。然而每次都猜反了,听到炒菜声却是在海边,听到汽车声却是在刮风。我的判断原来这么不准。然而,我曾有过闭上眼睛聆听一个环境过吗?多数时候,我们以为很了解以至于不用去了解的,恰恰是最不了解的。24个片段,没有时间性的连结,没有地点性的连结,彼此独立。这就切断了暗藏叙述的过度解读。我也不打算介绍每个独立片段,虽然内心的触动都是从视觉感知开始的,但是把它们用文字的形式复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表面上看,它就是在一个很一般的场景,不小心架一部相机拍了十分钟左右而已的【片段】。

    奶牛

       

          其中有几个让我印象很深。

          六个人站在桥上一动不动地看着铁塔。他们全部背对着镜头,中间不时有行人走过,天色转暗,直至全黑,此时铁塔的光也被点亮,人群的欢呼声响起。一位街头女艺人弹着吉他唱着歌,慢慢进入画面中,转着圈,满是柔情。黑白的张力剧烈,天上下着雪,轻轻落下来,只有天空由浅入深的变化提醒着我们时间的流动。当时脑海里响起一句话:到一个城市旅行,不静静地望着它半个小时,等于没来过,等于对它完全陌生。我和爸妈去过巴黎两次,我很庆幸我们有这样的自由,不是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而是目的性不强地边走边聊,我们没有去完多数的著名景点,铁塔也只是路过塞纳河时观望了一会儿。似乎留下不少的遗憾,但现在我明白了,电影里那种看,才是真正的看。我不动时,身边的一切原来是那么丰富至极。电影帮助我固定了视角:用一种静态的观看方式,能看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节。

    巴黎

         

          光感实在迷人,它是所有事物静止时唯一跳动的元素。我们很难捕捉光感,运动中的它也时常被忽略。导演用了很妙的一招,用了投影屏幕一样的窗帘遮住光线,光便投影在上面,变得具象。光的变化及其柔和,微妙感也被窗帘聚拢,盯着竟然出神。这个片段里,记录的应该是中午时间,除了光线在变,其它都静止了。



    元素

    城市是一个更大的屋子。人把自己与自然隔得远一些,尽量不长时间暴露在自然中。动物是暴露在自然中的,面对自然,然后应对自然。

          导演挑选的元素很统一,风,大雨,大雪,小雪,海边,树,云,鸟,动物,窗户,栏杆。人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巴黎,还有就是最后一格片段。人不出镜的片段,自然是主角。其中有好几场都是在雪地里,动物在飞雪中保暖,让人心疼。那样大的雪,人一定要呆在屋里,或者帐篷里才能保命。城市是一个更大的屋子。人把自己与自然隔得远一些,尽量不长时间暴露在自然中。动物是暴露在自然中的,面对自然,然后应对自然。人夏天热了会流汗,和羊在大雪里彼此靠拢,用厚厚的羊毛御寒一样,是在应对自然。人也有应对自然的生理能力。人很聪明,知道改变自己,还可以改变外界条件,所以天热了有空调,天冷了有暖气。而电影这次,则带我们看看羊群的保暖方式,实在有些残忍。或许,这才是羊之所以能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自然是完全自洽的,每一种动物都有应对的措施,食物链也是每个生物的生存法则。

    冬雪

          除了毫无征兆的人为突袭。在一个天和日丽的下午,海鸥嬉闹飞翔,突然一声枪响,一只海鸥掉落。动物是蒙在鼓里的,随时可能死掉。同样的场景出现在一个废弃的厂房外的马路上,小鸟啄米吃,先是一只试探性地跑来,接着来了一群小鸟,啄米正欢,驶来一辆摩托,声音之剧烈,和先前小鸟发出的声音比,简直让我心慌。又一个猝不及防,小鸟散去,又聚回,摩托再来,又散去,聚回。如果这算是一种毫不讲理的侵犯,自然有没有这样侵犯过我们?没有预兆,没有商量,车来了,枪响了,就会有死亡的危险。鸟儿或许不懂,否则就要天天复仇了。

    啄米



    表达

    我们完全是局外人,我们处在一个看不懂的语境里,才仿佛开始用心地看和感受。

          这部快拍成默片版的动物世界,完全不在记录什么。可当你的心完全被带入24个片段里时,又觉得内容很多。不说,不意味着导演没表达,他想表达的也不只是人性与自然的关系;最直接的也是最打动我的,是我们很久没有这样认真地观看和感受自然,同时感受自己。那些细节,来自每一次动物离开视线后的等待,来自它终于又回到镜头中的喜悦。在没什么可看的画面中,细节是盯着最靠近镜头飞速划过的雪,再看看那群动物是否有了新动作。我们完全是局外人,我们处在一个看不懂的语境里,才仿佛开始用心地看和感受。声音的细节也是丰富的,因为失去了熟悉的判断力,才会感觉到什么是陌生的丰富。

    砍树

                                             

    结语

    活了一辈子,最后一部影片,他给了我们这个答案。

          我们只了解了很小的一部分,导演也是这么认为的吗?活了一辈子,最后一部影片,他给了我们这个答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这个名字不陌生了,因为第一次认识他,不是这部电影,是《樱桃的滋味》。十年前看电影还用光盘的时候,老爸看过。只是我小,看不懂,也就不感兴趣了。很神奇的是,电影名字一直记得。

          这是一部超越剧情的电影,却不抽象。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4 Frames: 最后的二十四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yl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