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庭园是心的外化——读《中国庭园记》

庭园是心的外化——读《中国庭园记》

作者: 当快意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11:55 被阅读18次

    《中国庭园记》,叶广度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9月1版3印。

    这是一本考据中国庭园发展、特点及衍生的书。作者采用写论文的方式,从庭园发展简史开始,通过庭园与文学、美术的关系,论述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继而讲述庭园的组成构建的原则和要素,举例西湖作详细剖析,阐述中国庭园的特点及庭园推广发达起来的因素;再而论及中、法、日三国庭园的异同,以及后期中国庭园发展受西化的影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姑且算是一个结论吧,在我看来却更像是当时国情下的“呻吟和牢骚”。

    中国庭园有记录的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这是一种统治者“与民同乐”的模仿冲动,当时叫“园囿”;接下来古代帝王筑园纯粹是一种“游戏冲动”和“装饰冲动”;对于士大夫阶层的私人庭园建筑,则是发乎文人独有的“表情充动”,是他们思想世界的设计图案付诸于现实的一种表现;最后庭园还有一种是发乎于“描绘冲动”的产物,由“胸有丘壑”者构图、绘制,而落地成型的。

    总的来说,中国庭园的演进,历经了三个阶段:殷周之际的果蔬园、畜牧园,这是畋猎社会的共享庭园;秦汉以后的花卉园,大多都为私有,这一时期的庭园多是文学与绘画的寄托之所;近代以来,庭园多为半公开或公开(叫公园),很多都受到外来艺术形态的影响,最显著的例子是圆明园。

    本书写的最好的部分当属论述庭园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这一部分,作者的例证多着眼于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其次取证于绘画作品,微细至画上的题跋;再次,又从笔记、小说中寻找资料,却甚少从史料中爬梳。作者的理由也很充分,大自然是人的寄身之所,各类庭园是文人所生活的环境,其文学创作多由眼前之景融入人生际遇、思想感悟而发,说庭园是当时文人的心的外化,也不为过。文中举例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魏晋六朝文学,再到唐诗宋词,元明清杂剧小说,以至当代文人记述。洋洋大观,信手拈来,可见作者在中国文学上的造诣之深,更可贵者,还能结合域外的一些理论进行分析和对比,说作者学贯中西,是不假的。

    对于庭园的景物配置,如山、水、花、木、桥、石等,作者也多从古人记述中摘举,并总结各类植物布置不恰当易对人的心理及情绪产生影响,芳草、桃花、柳絮易使人惆怅;梧桐、杏主愁;梨、竹易冷;荷花易笑,红叶多无情;黄花有恨,榴花怜,而海棠致缠绵……。可谓是大开眼界了。

    书中作者还列举各地名园进行设计特点分析,包括圆明园、《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琳琅满目,让人慨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作者还专门辟一章节讲解西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对其景物布置、设计特点深入阐释,白堤、苏堤、孤山、灵隐……让人看来如身临其境。西湖有“世界公园”之称,全国其他地方近现代以来建设的很多庭园都或多或少的模仿了一些西湖的特点,连圆明园都不例外,将其作为中国庭园艺术构建的最高代表,是不错的。

    作者最后的结论,发了一通感慨,无非是现今生活艰难、享乐不顾,继而表达对美的追求不应停步和干涉。

    本书架构清晰,可很多论述点到即止,作者后期也无跟进的专著出来,很是可惜。叶广度此人不是看到这本书还真不知道他,从文后所附钟志德的《驴溪札记》可知,作者当年(抗战前)与沈伊默、台静农、胡小石、舒芜等同在蜀中执教,应算是大师一级的人物了,据说他还擅诗,可惜诗集已佚。

    (2017年12月25日,于长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庭园是心的外化——读《中国庭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ak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