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板块开始了。
今天早上用一個故事,用一個問題串起來了,我們怎麼可以用數字來表示我們的環境。
可以數得出來的離散量以及數不出來的連續量,秘密就在這裡。這也是測量為什麼會開始的原因。
孩子們奋力地在草坪上數了各種各樣的數字,回教室写在黑板上,當在黑板上寫了满满当当一屏黑板。出现各种数字的時候並沒有同学对有些数字提出疑惑,而當最後一個同學kyle,他突然嘴裡說,有一根竹子有5米長,一下子就像熱油裡滴進了水一樣,炸锅般的班上的同學立馬開始發出各種的讨论“不可能!”“决定不可能,你怎么可能数的出来嘛!”
Kyle努力的辩称我差不多就一个竹节一米的数!
“那么高你数得上去嘛?”
“它躺在地上的可以数!”
“那你准确是1米嘛!数5米”
……
其實在黑板上有三個同學同樣說了草坪上的樹,可是給出的數據完全不一樣,有的說127,有的說67,有的說100多個,三個數據不相同並沒有引起這麼大的熱烈討論,反而是kyle說出5米的數據以後同學們的討論變得很激烈,因為即使他們還不清晰,但他們仍然有一個觀念----米是不可以直接數的出來的!
這也是數學的另一大分支,連續量的出现。
由此我們引發出有的東西是可以數出來的,有的是東西是不可以數出來的那不,那不可以數出來的我們可以怎麼辦?
有同學站起來説,那很好辦,我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就是可以估計一下,但不准确。另一個辦法呢,就是可以用自己身体來測。
这就是我要的目的!
远古人类就是从自己开始来丈量大地的!以“我”来判断世界的大小。好伟大的发现。
由於有的孩子已經太早的接觸到,米,分米,釐米,好像非常的熟悉,立马直接開始換算。所以我得花很多功夫把他們往回拉一拉,讓我們再回到事物的本質和起初。
我們学測量,我以為一個很重要的意象是,用我的價值觀去判断、度量、看待這個世界,這是“我”的个体性表现,我的价值之所在。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當所有人合作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各自的價值會產生不一樣的差別,我們需要认识到每个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了解在世上还有与我不同的人,尊重“多元”。但同時我們又需要去尋求一個共同的法則,這就是標準統一。
之所以我们统一单位,这是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每个王国的尺度到秦始皇开始一点点的统一度量衡,到现在要和世界对话,需要统一“米”“千克”……。每一步单位、标准的建立,都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脚印。
测量,在这里看,似乎不再是纯粹的数学。
從這個意義上看,又覺得祂必須在三年級的時候開始。在個體性之下才有社會性。
每多教一點,就會覺得學得更多,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自省。
明天我們將會開始團体的合作,希望自己能夠清的再空一點,成為“聖杯”,看看孩子們還能給我什麼驚喜,今天兩位同學已經給了我足夠的驚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