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谁有资格当老师

谁有资格当老师

作者: 苗小芸 | 来源:发表于2019-07-01 18:30 被阅读0次
    《孟子的智慧》

          看到这个题目,各位一定要淡定,尤其是我亲爱的同行们。这里的“老师” 并不特指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而是泛指生活中各种场合的现象。“谁有资格当老师”,也不是出自我本人的质疑或责问,而是书中这一章节的题目,所以一定不要对号入座。

          孟子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想想真的是这样,我发现自己就有这个毛病,人家问什么总是屁颠儿屁颠儿很努力地给出建议或答案,人家听进去了感觉自己很的话还算有价值,听不进去又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建议不够科学,难免自寻烦恼。

          话说 “福田由心耕”。人的心就是福田,只有好好耕耘,经营好自己的内心,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自己的田不耕替别人耕田算什么呢?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给别人出主意、提建议似乎很有办法,可自己碰到问题却总是一筹莫展。

          所以孟子提醒我们,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随便给别人当老师,给别人建议,给别人指导。

          当老师是需要条件的,哪些条件呢?孟子说了四点:第一,要自我修炼;第二,要开拓心胸;第三,要知行配合;第四,要有教无类。

    清淡小炒

          先说说“自我修炼”。孟子认为,真正的好老师是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但现在很多人用自己没想通的道理想让别人觉悟,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别人做到,这怎么可能呢?一定要自己先把学问研究好,把道理想透彻,才能去启发和指导别人,这是常识,是规律。

          怎样自我修炼呢?《孟子·离娄下》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一个人只有通过持续地、广博地学习才能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遇到问题则用学得的知识领悟内化之后,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把复杂难懂的问题用简明扼要的、对方能理解的语言说明白。

          就像我们在课堂上教学生知识,照本宣科是行不通的,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序列化,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把道理讲明白,学生才能听得懂。那怎样知道学生是不是理解了呢?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所学,条理清晰地阐述问题解决思路,那说明他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学生概括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学得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消化的过程。

          孟子还有一段话阐述自我修炼的必要性: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对学问要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自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做老师是教学生学习的,因此老师自己首先要用功学习,否则很难胜任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给别人当“老师”、指点他人,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不然的话,要么没有信服力,要么就会将人家引入歧途。

    茄汁大虾

          第二,要开阔心胸。“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登得高就望得远,心胸眼界都不同了。就像看过大海的人,不会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不会被别的言论所吸引,老师和学生都一样,要开拓心胸和眼界。一个有着大海一样广阔心胸、有着像圣人一样高深学问的人,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好老师。古往今来能称作”圣人“的唯孔子一人,即使是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孟子,只敢称”亚圣“,那我们是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成为好老师呢?孟子大约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出生的,所以孟子总是遗憾不能追随圣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反而通过不断地学习、深入地研究,将儒家学说更系统地整理出来传于后世。

          学生今天在学校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将来要应用于社会实践;今天的学生,承担着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使命。做老师的就不能拘泥于眼下,让自己站在一个能看得见学习者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对学生的负责。

          所谓”当局者迷“,当别人请教问题时,一定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们在给出建议之前要有开阔的心胸、高远的眼界,趋利以避害,这是对当事人负责。

    素烧萝卜

          第三,要知行配合。知识跟行动配合,才有可能去验证我们所了解的是否正确。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尽心下》)我们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身教”。孟子很强调知跟行要配合,知行配合是后来儒家的一个基本原则。

          墨家、道家对儒家都有批判,说你们说的很好,但是做不到,就变成了假仁假义,甚至不仁不义,其实这个是冤枉的,因为儒家思想最强调真诚。《论语》有记载: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孔子认为像微生高这样从邻居家借了醋然后转借给别人,这是不真诚的表现。

          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人之所以要受教育、学礼仪法律这些规范,是因为我有真实的情感要表达,而这些规范给我提供一种表达的方式。让人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的确看到很多人在执行的时候只剩下表达方式,而感受不到真诚的情感,这才是虚伪,而儒家是反对虚伪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做老师要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领学生;我们要批评别人、给别人讲道理的时候,先要考虑自己有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青椒茄子

            第四,要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其实是孔子的话,孟子并没有说过,但是他确确实实是在实践这4个字。《尽心下》有这样一件事: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予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开课时,对学生既往不追、来者不拒,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零门槛准入”,只要他们诚心来学就一概接纳。孟子既然有“亚圣”之称,自然是难得的好老师,不知道这算不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之雏形。

          有教无类实施起来确实太难了,老师做为一个平凡的人,总是发自内心地偏爱“好学生”,但“好学生”凤毛麟角,公立学校是没办法选择学生的,老师更是无法选择自己的班级和学生。孔子实施有教无类,据传3000弟子,虽然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但圣人却也只教出72贤人,而这72人中,既没有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物,也没再出现一个能改变历史、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人物,倒是孟子虽非孔子亲传弟子,却成为儒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经常在广场讲学,或者喜欢在街上随性地找人和人家辩论,不管人家是干什么的,应该也算得上有教无类的践行者,至少有三个很厉害的弟子,其中一个是我们熟悉的柏拉图,还有一个雅典巨富克里同,另外一个成为古希腊历史学家的色诺芬;柏拉图创立了学院,成为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一直存在了900多年,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最著名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因所处阶层的关系被马其顿国王指定为其继承人亚历山大的老师,既为帝师,他的学生自然是资质极佳,亚历山大大帝仅用了短短13年的时间,创下了辉煌的业绩,据说统一了除中国以外的其它三大文明古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代帝王的责任不再是教书育人。

          其实我们在抱怨学生时,学生何其无辜啊,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原生家庭赋予他的一切(包括健康、心智、三观等等)进入学校,经历学校教育的同时仍然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所以学生并不一定是我们期待的样子,也不一定能朝着我们期待的样子发展。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有教无类”其实是让我们以平等心、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身体有疾病的尽自己所能给予他帮助,尽可能地提供方便;心智不健全的,心平气和地接纳他,让他按自己的节奏生长;三观不正的尽量站在他的立场理解他、理解他生长的环境、理解他父母的教养方式,每一个孩子都处于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家庭系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所以孔子在提出“有教无类”的同时,也提出了著名的“因材施教”思想,有教无类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一种无条件接纳,因此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土豆烧牛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有资格当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aw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