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最便捷最廉价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从书籍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让自己得到积累或传递给他人。
但为什么读书的作用被人看重,让很多人心中建立起一种书读得越多才越有用的认知,以至于突然有人提出自己并没有因此让生活得到改变,到底是他自己的问题,还是书籍的选择出了错?
在成甲《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下文统称《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就提到“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但社会追求快速发展,让许多人无法静下心来真正去深入了解自己身上的优势,反而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中,无法再进一步提升自己成长。
这个问题是历史进步的产物,让人开始意识到,如果不改变对知识的管理方式,如果不提升自我认知的深度,如果不转换前进行为的模式,我们将被未来抛弃,而这就是成甲《好好学习》的重要表述核心——掌握临界知识,去预测与控制未来,进而创造惊人的结果。
不过我阅读成甲《好好学习》这本书的原因是意识到自己必须学会记录、理解、整合和应有所获得的知识点,便于将来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所以接下来我会以自己的思路去分解从书中的所获。
图片选自网络认知深度是未来的价值
这几天我看了今日头条产品总监于童的演讲,其主题是《鼓励优质创作,构建多元丰富的内容生态》,他提到明年头条的评价主要标准是以作者作品的质量、价值等为导向,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内容生态信息池。
也就是说,如果你以前是以抓住流量密码去产出作品,它本身的重叠性程度会非常高,那么这部分的价值肯定是极低的,于是它的曝光率也会降低。
但是如果你是个拥有航海丰富经历的创作者,那么你的价值在这个分享群体中就是独特而新奇的,它将给这个创作平台的读者打开新世界。
所以这样两相对比,你是愿意继续呆在这个相似又固化的水池,还是进入翻涌而刺激的大海呢?答案可想而知。
当然,我并不是因为看了视频才转变想法,而是在这一年的写作中发现自己似乎一直在围着某个地方转圈,又或者说看似吸收了新知识,但其实只是变换了地方,而人的许多思维依然处于混沌中。
这也可以说是处在“低水平勤奋陷阱”中。用读书方法来讲,就是不停地阅读和记笔记,看似写出的东西是新的,但实质只是站在书上的发声,而不是自我意识的重新建立。
所以读书真的不在于数量,而是你能够通过读书发现这些信息,并因此改变自己的行动,而这还只是第一步。
那么什么是认知的深度呢?用成甲在《好好学习》中的话来解释:分析问题时,能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通的情况;寻求答案时,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而这样的提升,会帮助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大局观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又或者我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知识”是指认知的深度。所以回到我现在的出发点,是建立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学习框架体系,深化认知程度去提升自己的未来价值。
《好好学习》提高认知深度的方法
那么要想提高认知的深度,到底该怎么做呢?方法是很简单的,就是学会对知识的管理。
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就讲到对知识的管理存在三个维度:一是数据管理的维度;二是信息管理的维度;三是底层规律的维度。简单来说,就是知识管理技巧、知识理解深化、应用知识方法。
如果你看过《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会了解到书中卡片盒的主人尼克拉斯·卢曼,他利用自己创造的卡片盒方式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还成为了德国当代最为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
可以说卢曼就是做好知识管理的突出人物,而这也是我接下来学习的重点。我希望整合自己所看到、学习和收集到的知识,不仅能够写出一本书的书评,还能够把这些有用的信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继续构建出一个新的知识框架。
这也是最近我频繁阅读工具类书籍的原因,每本书似乎都有可取之处,但实则整体来看有些部分就显得拖沓,似乎与主题无关,但如果放在他处,又是一个崭新的知识点。
就像我之前看的几本书中提到的:元认知、“蔡格尼克效应”、第一性原理等这些知识都重复出现在书中,那么说明它们是这类型的书籍中最基本而普遍的规律,如果我灵活运用在今后的阅读中,既会创造出一种新鲜的价值观点,也是加深我自己对这些的认知的实践。所以这时就要引出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的临界知识这个点。
《好好学习》破限制跨界成长
先解释临界知识是什么。它是指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帮助我们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核心能力,甚者可以突破专业限制,多元跨界。
这样看起来无敌的能力当然是无法迅速掌握的。因为在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2个心态:一是绿灯思维,即是不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二是以慢为快,即是去深刻理解知识和学会打通阻塞的知识。
虽然这两种心态看似简单,但会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感到无比焦虑,因为要想彻底拥有它们,首先要以慢为快,即在阅读书籍时放慢速度去寻找书籍的重点,另一方面是在遇到与自己观点相驳时,懂得区分和客观看待有用的部分,而不是将别人的责怪归结于个人身上。
而这又再次需要回归到我们最初学习和努力的目标上。它是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这三方面。为了这些目标,我们才需要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更现实点来说就是拉近获取成功的距离,增强赚钱的能力。
在《好好学习》中成甲提到一些有用的方法:一是写反思日记,二是大量地持续学习。
具体来讲反思的内容,主要是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出发,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事情的结果。比如可以从观察的现象去假设一个存在或反思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研究这个假设会发生的结果或辨析自己所存在的遗漏,最后进行校正假设或总结注意事项的这样一个过程。
按照我说的这样看起来很复杂,但你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存在的认知误区(知识误区)或者说遗漏点,主动进行知识(认知)的联想与联结或自我检视,这样能清晰而客观的进行检查和对照,日复一日你会看见自己的进步。这也是成甲的亲身经历,现在是他每日的必做事项。
而大量的持续学习就是所谓的刻意练习。这里就又要提到《刻意练习》这本书,如果你看过的话,会知道练习时间是基础,重要的是你能通过练习主动思考、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反馈中的持续坚持。而用书中的话来讲就是:在不同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或在不同时间里重复使用同一个临界知识之类的方式。
这样说可能你会模糊,但如果你还记得上一节中我提到的那些知识点的运用,你就会发现很多写作者就是深谙其道,将我们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事件中用临界知识去解释,启发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去思考它的存在,于是这就写出了很多内容不同,但核心相同的书籍。
就像成甲在《好好学习》中举出李笑来和万维钢在“得到”上的产品,虽然它们同样都在讲认知改变、升级思维系统,但因为他们各自的更新频率和内容生产方式不同,导致其背后的机会成本和用户价值挖掘存在巨大差别。
你看,这些现象的背后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及其基本规律是我这样的普通人无法想到的,但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又获取到了这部分的认知,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将来对一些现象的发生增添了思考空间。可以说这就是掌握临界知识的益处。
特别是在现实中,成甲指出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临界知识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大部分人却将80%的时间用在执行能力上,本末倒置了。
不过没关系,既然此刻知道了这些认知,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重新学习给自己规划一个成长路径,建构一个以自己的兴趣领域为导向的知识框架体系,让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进化,不断跨越,而这才是我们去探索和学习的重要目标,相信这也是成甲写出《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吧,让人相信自己是有去创造让未来无限可能的能力。
——完——
作者简介:疯华绝代的四喜,写作者,阅书写感悟,希望所写内容帮助人成长,给人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