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氏故事》
由于目前不宜细说的种种原因,我必须到彼得堡一个姓奥尔洛夫的文官家去当一名听差。他年纪在三十五岁左右,名叫盖奥尔季·伊凡内奇。
我到这个奥尔洛夫家去当差,其实是由于他父亲的缘故。他父亲是个声名显赫的政府要员,我认为他是我的事业的大敌。我指望在他儿子那儿住下后,可以从我听到的谈话里,从我在书桌上找到的文件和札记里,详细了解他父亲的计划和意图。
这是契诃夫发表于1891年的中篇小说《匿名氏故事》的开篇两段。契诃夫小说的社突出特点是结构精巧和语言简洁。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第一段共2句话:
【1】我(叙述者或者小说人物)到彼得堡(地点)一个姓奥尔洛夫的文官家(潜在叙述对象及其社会身份)去当一名听差(“我”的身份),态度是“必须”,原因“不宜细说”。
【2】潜在叙述对象的年龄和名字。(因为第2句简述了其基本信息,因此第1句中的“潜在”被确认。)
第一段出现了多种身份和角色,彼此之前形成多重人物关系:
(1)小说叙述者与小说人物:开篇的“我”没有出现在对话或书信或引用里,表明“我”=叙述者;那么,“我”是小说里的人物吗(是否参与情节)?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情节有多大影响,是主人公、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这构成一个悬念,有待于通过后文理清,甚至读到后半部分才能完全了解。
(2)“我”的真实身份和假扮身份。假扮身份是“听差”,真实身份通过后文才能逐渐了解到是“革命者”、“社会主义者”。因为“原因不宜细说”,于是又形成一个悬念。当然,这个悬念在下一段作了揭示,虽不完全,但有七八分。
(3)“我”和奥尔洛夫的关系。即“我”的意图是什么,“我”和他之间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将贯穿小说始终。
(4)公差和奥尔洛夫是什么关系。这是第(3)个关系的表层,以及大概是前期阶段。奥尔洛夫会怎样对待公差?能否发现公差身份?发现后会怎样?
2句话=2个人物+4重关系+4个悬念。看似波澜不惊,但细思悬念迭生。这样一段让人大惑不解的话说出去后,如果不马上给出一点确认性的补充和解释,读者肯定会被绕晕,尤其“叙述者”—“我”—“听差”这组关系急需被解释,于是第二段出现了。
第二段与第一段的首句话是矛盾的:“由于目前不宜细说的种种原因”,而后马上就对“原因”做了直接说明(虽不彻底),这就是这篇小说开头的美妙之处。第二段的“卧底的直接原因”描述,是一定要在开头交代出来的,就像需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一样,是原本就必须要说明的,但是作者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而是作为第一段的补充出现在其后,于是产生了很多美妙之处。(如果普通人来写,大概会先将卧底原因写一下,然后再写“我”假扮公差,潜入奥尔洛夫家。)
第一,用简短的话,交代出足够多的信息。这是契诃夫小说开篇一贯具备的品质,不啰嗦,直奔故事。
第二,设计悬念,引人入胜。虽然本篇的悬念有些复杂,但作者紧接着就给我们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第三,形式上的美感。第一段简洁、生动(充满矛盾和张力),第二段具体且浅浅白,是对首段的补充,二者本是一个整体,作者将精华抽离独自开篇,剩余的沉淀物紧随其后,思路更清晰、行文更有条理,更具形式上的美感。文学是基于“说什么”基础之上的“怎么说”,写作时动一下脑子,变一下次序,就能产生奇异的效果,避免枯燥乏味。
网友评论